星期六, 7月 31, 2010

巴菲特 價值型與成長型兼具的投資人

大多投資人認為巴菲特是一位價值型投資人,其實他的投資方式絕非如此簡單。




他的風格隨著時間,不斷地演進,已經溶入了成長型投資策略。因而已有分析師稱他為價值型兼成長型投資人。



想賺到如巴菲特那般的高獲利,投資人就必須超越本益比的觀念,或其他價值型投資人所常用的投資方式。



如果巴菲特只是一位價值型投資人,則他近來以360億美元併購鐵路公司Burlington Northern Santa Fe就讓人難以理解。因為這項併購案的本益比達18,已然偏高。稍早,他大量買進可口可樂,美國運通及富國銀行股票,本益比亦不低。事實上,他大多的投資都在合理,而非偏低的價格。



此外,由於順著「買低賣高」的格言,當股價上漲後,價值型投資人會賣股出場,但是巴菲特的投資卻通常都是長期持有。



巴菲特的伯克夏海瑟威公司(Berkshire Hathaway)一年成長20%,對大多成功的成長型公司而言,仍難望其項背。巴菲特通常是投資普通股,或併購快速成長的公司。那麼,他是否是一位成長型投資人?



應該算是。價值型投資最重要的原則,就在避免下跌的風險。由於只投資體質健全的企業,巴菲特可謂一直堅守著這項核心原則。除此之外,他其實也是一位成長型投資人。



大多投資人不認為巴菲特是成長型投資人,因為他不投資高科技公司。這是因為他深知這類投資的下跌風險。成長型投資最重要的一面,在於發覺未來多年均將成長的公司。他的投資風格則是,找尋未來多年將會成長(成長型投資),兼具低下跌風險(價值型投資)的公司。



巴菲特在傳統企業裡,找尋成長型公司的機密在於:人。巴菲特找尋的是,表現出非凡成功的經理人。在幾次場合裡,他提到,他不會輕易投資一家公司,除非他欽佩,信任也喜歡這家公司的管理階層。與大多其他的併購人不同,他不會更換被併購公司目前的管理階層。本質上,公司成長靠的是高品質的管理階層,而非靠高科技投資。



從巴菲特的投資中,我們學習到,一般的投資人應可在傳統企業中,找到易於了解的成長良好的公司,諸如富國銀行與Wal-Mart。巴菲特能找到他們,其他的投資人應該也可以,訣竅就在把焦點聚於:避開下跌風險及找尋高品質管理階層。

星期二, 7月 20, 2010

下一次金融危機的5個成因

金融改革法案通過了,此立法旨在為市場提供安全緩衝,防備另一次金融危機的發生,然而這也讓我們產生一個疑問:它是否真的有用?




美國前財政部長 Hank Paulson 曾表示:「毫無疑問地,雷曼兄弟時代如有這樣的法案就太好了。」



他說的沒錯,下一次金融危機爆發之時,監管機構將可掌握更多權力和資訊,更加迅速釐清原由且盡快作出因應。



金改法案功能繁多,可令衍生品交易明朗化、賦予監管機構權限監督不穩銀行機構,且重組破產銀行、召開超級監管機構議會,監督可能威脅金融體系的大型銀行等等。



然而在防範危機於未然的層面,金改案的定位可能就不是那麼有效。以保健和醫藥為例,金改法案是藥物,為明白病灶所在的醫生所用,改善病情。但藥物並無力扭轉一開始讓你生病的成因。



許多不足和失衡之處,導致金融危機脫離監管掌控範圍。最顯而易見的例子便是房地美、房利美和瘋狂傾頹的房屋市場。關於此類議題明年將提交國會討論,但仍有 5 點要項尚未受重視:



1. 全球儲蓄過剩。



哈佛大學教授羅格夫 (Kenneth Rogoff) 聲稱:「金融危機的主要指標之一,在於國家持續有大量資金淨流入,降低借貸成本且使貸款更加容易。」本次危機也不例外:在 1984-1999 年間,美國經常帳赤字占國民生產毛額 (GDP) 比率在 1-2% 之間,然而到了 2006 年,比率已倍增至 6%。



新興經濟體對美國金融體系每年投注入上千億美元,聯準 會(Fed) 主席伯南克 (Ben Bernanke) 將這種情況稱為「全球儲備過剩」。如中國等新興市場經濟體快速成長,將大量資金投入如美國等擁有更多投資機會的已開發國家中,結果造成借貸環境看似優渥且經濟成長快速健全,但事實上情況並非如此。



但知曉危機存在並不等於開始處理,中國仍在快速發展,加速出口且對美國大把灑錢。美國經濟疲弱且赤字高漲,也樂於收受資金。在危機後美國經常帳赤字和 GDP 比落至 3%,然而現在已回升至 4% 且正持續成長。



羅格夫認為這是個問題,他指出:「赤字 GDP 比維持在 1-2% 經濟較為穩固。」



2. 美國高額負債。



美國家庭債務 (抵押貸款、信用卡餘額等等) 在 1990 年代早期和 GDP 比率小於 60%,然而在 2006 年已將達 100%。

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家 Raghuram Rajan 指出:「大部分人民在80-90年代收入相對停滯,然而信貸廣受歡迎,令民眾有能力進行過度消費。你可以持續花錢,但你的收入不一定能相抵。」




至於收入現在更是陷入泥淖,美國失業率在 10% 來回徘徊,而這種痛苦在民眾間並不平等,貧富不均的問題甚至較衰退前更加嚴重,失業問題圍繞在貧困族群之間,但復甦賺錢良機卻為富人所利用。目前房屋貸款債務仍占 GDP 的 90% 以上,且情況並不見好轉。



3. 影子銀行系統。



美國大蕭條期間,民眾絕望地試圖在銀行倒閉前,拿回自己的剩餘存款。本次金融危機嚴重性幾乎均等,但除了交易商以外,其他民眾似乎沒有那麼直接受到衝擊。這是因為本次危機起始點不在家庭金融,而是銀行機構本身。



普通投資人有保證金撐腰,並未立即將資金抽離銀行。但大型投資方如退休基金、銀行、企業等等,並未受到此種擔保。他們使用證券回購融資市場 (repo market) 機制,將資金投入在其他大型機構,交換如抵押貸款支持證券等擔保商品。



這被稱為「影子銀行系統」,是種銀行規範體系,但施行年月尚短,且直至目前仍未受到完整監管。更甚之,此種系統在面對數十年前的傳統銀行體系問題時,同樣脆弱不堪一擊。



今年這種影子銀行體系將受到監管機構控制,需和政府提交完整資訊且接受控管,但目前仍未建立如同存款保險等安全系統。



4. 「錢根本不夠!」



在 1980 年代,金融部門的分紅占總營業獲利 10-20% 之間,2004 年上升到約 35%,是相當可觀的數字。



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家 Simon Johnson 回憶起以往他和一位對沖基金經理人的對話,該經理人和他說:「Simon,這樣的錢根本不夠!只花 1000 萬美元怎麼打發那些參議員?」



Johnson 喟嘆:「這些傢伙的金錢思考單位不是百千萬,而是幾十億美元。」

金融危機會停留在民眾心中一陣子,但不會是永遠。在傷痛過後,銀行家將再次出擊,和政客打好關係,說服他們目前受到的監管過於繁重且不公平。假以時日,毫無疑問地現有監管條例又將化為子虛烏有。




而在金融業分紅與營業獲利比率短暫縮減至 15% 以下後,現在已再度反彈至 30% 以上。



5. 監管制度真的有效?



最讓人憂心的想法是,如果目前金改政策在 2000 年通過,它可能還是無力阻止金融危機爆發。這並不是說它完全無效,金融監管改革確實為監管機構帶來更多預測危機的資訊,的確創造出消費者金融保護機構,或可阻止次級房貸爆發。但許多監管人士擁有足夠情報,只是沒有行動。



市場泡沫總是有能力逃過政府監察的眼光,否則也不會有危機發生。



在 2005 年間,房價飛漲飆升,遠遠超過歷史趨勢紀錄,然而伯南克當時稱房市泡沫化「不太可能發生」。到了 2007 年,他又表示 Fed 官員們「並不認為次級房貸會嚴重影響經濟」。



回首細看金融危機,前 Fed 主席葛林斯潘 (Alan Greenspan) 承認監管機構「確實犯下歷史性的錯誤,經驗告訴我們,危機的確切時期是無法被發現的,而波及範圍和影響程度也同樣不可測。」



葛林斯潘在同一次談話中,表示希望監管規則「自動運作生效,不要依賴易出錯的人類監管方來預期逼近的危機。」

星期日, 7月 18, 2010

央行:不反對設主權基金 但要獨立央行之外

媒體報導,台灣主權基金,只聞樓梯響,原因是央行反對用外匯存底、以及投資模式不明。央行澄清,從來沒有反對成立主權基金,只是,如果要成立,必須獨立於央行之外;主權基金要投對外資,也應該用新台幣購買外匯。




央行在新聞稿中強調,國際間的主權基金,多半是產油國家出售石油的收入所成立用來從事風險比較高的投資,換取更好的報酬率;2009年美國次貸引爆金融危機,多數主權基金虧損累累。



央行指出,主權基金的運用和目標,不符合各國外匯準備的用途;主權基金都獨立於央行之外,如果要從事國外投資,都是發行債券,從債券市場籌措資金,再透過外匯市場購買外匯,才對外投資。央行從來沒有反對成立主權基金,只是主張,主權基金必須獨立於央行之外。

星期四, 7月 15, 2010

產業生巨變 股市掀狂潮 OLED將大放光明 OLED比TFT LCD好太多了

電子時報:傳新版iPad將作小尺寸 砸重資用OLED螢幕 Q4上市


根據台灣《電子時報》(Digitimes)報導指出,蘋果公司 (Apple Inc.)(AAPL-US)的第二代新平板電腦iPad將具備 5.6吋和 7吋的OLED(有機發光二極體)螢幕,且可能最快將在今(2010)年第4季正式上市。




該報引述匿名零件廠消息宣稱,蘋果公司「近期向台灣下了新iPad零件訂單,預定在今年第4季和2011年第1季交貨,訂單內容包括5.6吋、7吋和9.7吋螢幕等規格產品。」



報告內容顯示,5.6吋和7吋版本的iPad,最有可能用以進軍電子閱讀器市場;而9.7吋螢幕款式將會出現「些微改變」,而定位保持面向多媒體娛樂市場。



此份新聞內容,和《電子時報》在4月時的報導內文有相符處,當初報導指出蘋果公司的新一代iPad,將採用OLED螢幕顯示器。



儘管如此,重要的是應對此傳言抱持適當保留心態,因為OLED螢幕價格依然相當昂貴。電子產業研究機構Digitimes Research資深分析師郭明錤表示,目前9.7英吋的iPad液晶面板成本約為60-70美元,然而同尺寸的OLED面板卻要價約500美元。



郭明錤曾在4月間指出,在今明兩年期間,面板的價格差異不太可能明顯縮減。



在Digitimes網站最新的文章內,郭明錤表示目前最大的OLED製造商三星電子 (Samsung Electronics Co.)(005030-KR),現今甚至沒有能力滿足公司內部OLED螢幕產品需求,因此蘋果在短短數季期間,不太可能突然作出突破。

星期三, 7月 14, 2010

三十五年股市老先覺投資心法大公開(非常好的文章)

劉俊傑:選股的核心,是選人!




累積三十五年的台股投資經驗,劉俊傑從自己暴賺、慘賠、東山再起的過程中,淬鍊出安穩獲利的長期投資智慧。在他看來,長期投資的關鍵是選對「善於運用資產的經營者」,而絕佳的長線買點,往往發生在股價與市場效率失靈的時刻。



/撰文/楊紹華 /研究員/葉揚甲







「很多人說,買股票是高風險投資,這是完全錯誤的。」劉俊傑不但狠狠否定一般人既定印象當中的投資觀念,甚至還稍嫌不足似地補上一句:「在我看來,股票是最安全的投資!」



一九五四年出生的劉俊傑,大概是在二十二歲的年紀開始進場投資台股,在將近三十五年的投資長河中,曾經暴賺、慘賠、東山再起,起起落落之間,逐漸修煉出能夠安穩獲利的長線投資智慧。



這樣一位足以被稱為「投資家」的股市老先覺,他的說法即使顛覆,但背後的確蘊含著三十五年經驗淬鍊之後的精妙智慧。他所謂「股票是最安全的投資」,事實上,就是來自於他對長期投資的體悟。



「大家說股票很危險,是因為行情表上的數字隨時都會上下波動,不過,對一位長期投資者來說,這些數字只是『現在的價格』,但別忘了,你買的是『資產』,真實的資產價值,是不可能這樣跳動的。」



「買資產而非買股票」,劉俊傑累積三十五年的長期投資心法,大致就從這個觀念開始鋪陳。




迷思一:過度重視股價波動



「說穿了,買賣股票的過程,就是『用現金去交換公司資產』的過程。」劉俊傑用「資產─現金轉換概念」,來解釋長期投資股票的「安全」。他表示,如果公司的獲利、成長力沒有變化,「資產」的價值就沒有縮水,而若股價受外在環境影響下跌,這時,也不過就是「現金變大」,不但不必害怕擔心,甚至是繼續用現金換資產的時候。



「而只要公司價值穩定提升,現金就不會無止境的變大,終究,是會回到『現金價值變小,公司資產價值變大』的正軌。」劉俊傑強調。



「禪宗六祖慧能說:風動、幡動,還是心動?」在劉俊傑看來,這句禪宗的提問正可用來描繪股價對投資者的心理影響。「如果企業的本質沒有變化,股價波動也就只是『風動、幡動』的表面現象,投資人不必跟著心動。」他舉例,就像是當你投資一檔沒有掛牌、沒有股價行情可以看的企業,通常,只要公司業績穩定,每年固定配息二、三元,你就會抱得安心,但是在掛牌之後,每天都能看到股價波動,你的心情卻開始受到影響,原本是抱得安心的好公司,反倒忽然變成「高風險的股票」了。



長期投資的第一課是破除股價迷思,接下來的兩個迷思,劉俊傑仍然是用不留餘地的口吻,直截了當地再次挑戰一般投資觀念:「不用太重視財報,也別怕股票沒有流動性!」這說法,十足顛覆。



迷思二:過度重視財報數字



「財報只是死的數字,影響企業價值的真正核心,是人!」他一語道破其中關鍵,「你可以從財報中看到公司擁有多少資產,算出股價淨值比,但,這些資產要怎麼創造更多收入及獲利?如何能讓公司繼續成長?終究,是要靠人的運用。」



他強調,只有經營者才能為公司資產賦予靈魂、生命力,「對的經營者,才能正確運用資產,創造高獲利。」



最近被《財星》(Fortune)雜誌選為「科技界五十位最聰明人物」榜首的蘋果電腦執行長賈伯斯,成了劉俊傑的舉例對象。「攤開蘋果的財報看看,這公司哪有什麼了不起的資產?」在他看來,蘋果最有價值的資產,是賈伯斯的腦袋及其經營團隊。「財報上看不到,但賈伯斯才是讓蘋果長期維持高成長的真正核心。」



迷思三:過度重視流動性




再說流動性的問題。「過度重視流動性,擔心每天成交量太小,是長期投資的最大盲點!」劉俊傑認為,有意進行長期投資,卻又過度重視股票的流動性,簡直就是本末倒置。



他解釋,長期投資的關鍵是挑選有成長潛力的企業,而不是挑選「隨時都能賣得掉」的股票,「有潛力的公司,就算現在無人聞問,但終究會成為熱門股。」尤其是就一般投資人而言,買賣的張數不過十張、二十張,成交量太小更不是問題。



另方面,成交量大、流動性高的股票,股價通常會快速反映大盤氣氛和公司業績變化,「既然流動性高,就代表投身其中的『短線交易者』不少,股價波動會呈現『人云亦云』的狀態,緊跟著大盤或業績變化走。這種股票,你很難找到能賺大錢的絕佳買點。」



破解迷思,是為了凸顯長期投資的真正精髓,劉俊傑一言以蔽之:「所謂長期投資,是『買資產』而不是買股票。追求的是資產增值,而不是一心只想著明天或下周股價能漲多少、好不好賣。」綜觀劉俊傑的長期投資心法,從選股策略、買進時機、追蹤忍耐,到最後的賣出退場,一切準則都是從「買資產」的觀念開始。



長期投資的選股策略,與其說是選對股,不如說是選對運用公司資產的人。「在股票市場幾十年,回頭想想,沒有什麼是比『人』更重要的。」劉俊傑頗有感觸地說:「看過太多次了,兩家公司原本資產規模差不多,但經營者的人格特質截然不同,幾次決策下來,兩家公司的經營結果就是天差地別。另外,就算是在成長空間有限的產業,好的經營者還是能讓公司逆勢成長。」...


劉俊傑長期投資心法:必破除3 大迷思



迷思1:被股價牽著走,認為買股票是高風險投資



破解:問問自己,如果投資沒有掛牌、沒有股價的企業,每年獲利和成長表現穩定,你還會擔心嗎?



迷思2:太過重視財報,只看股價淨值比選股



破解:想清楚,公司資產必須要靠經營者來運用,而財報數字不會反映經營者的能力,看財報選股是錯誤的作法。



迷思3:過度重視流動性,害怕股票賣不掉



破解:冷門股才有價格被低估的機會,較易從中找到長期投資機會,而一般散戶進出交易不過10張、20張,根本不必擔心流動性問題。



劉俊傑長期投資心法:選股操作3 大步驟



步驟1:挑選個股



以公司經營團隊的能力與誠信為標準,篩選10到20檔個股持續追蹤。從不景氣時的業績表現判斷經營能力,從經營者過去公開發言紀錄的事後印證,來判斷其誠信。



步驟2:擇機買進



股價失靈往往會有絕佳的長期買點出現。大盤陷入極度恐慌而崩盤時、個股受到雜訊嚴重幹擾時,都會造成股價失靈。此外,若公司產品轉型失敗,但經營團隊本質仍佳時,也有長期買點出現的機會.



步驟3:退出投資



長期投資的核心是選對經營團隊,企業經營團隊不變,就能持續創造獲利,不須輕易停利,唯有經營團隊的能力與誠信出現負面變化時,才是考慮退出投資的時候。



新聞辭典




ROE:股東權益報酬率=稅後淨利/股東權益



股東權益是公司淨值,而股東權益報酬率最簡單的第一層意義,就是表現出公司淨值的成長速度,原則上,報酬率超過定存利率,代表公司淨值的增值速度超過銀行存款增加速度,股票才有投資價值。在長線投資時,除了可以從過去幾年的股東權益報酬率來判斷營運成長趨勢之外,由於股東權益是公司扣除負債之後的「自有資產」,因此,也能從中解讀經營者運用自有資產創造獲利的經營能力。



Payout Ratio:股利分配率=每股股利/每股盈餘



股利分配率代表公司提撥多少比重的盈餘作為股利。在長線投資領域,股利分配率的適當比重並沒有絕對標準,如果長線投資的目的是為了「取代定存」,的確應該選擇股利分配率長期穩定居高不下的個股;但若長線投資是押寶公司的「未來成長性」,那麼就不宜鎖定股利分配率居高的企業,相對的,若公司保留更多的盈餘,經營者有更多的資源可供運用、投資,企業營運也才更具有成長性。



「小故障」創造絕佳長線買點!



在評估長線買點時,劉俊傑特別提出《超級強勢股》(Super Stocks,寰宇出版,1997年)一書中所提到觀點:Get rich with the glitch!(靠小故障致富)他表示,在經營者的能力與誠信無虞時,公司長期表現定能成長,但過程中可能發生「小差錯、小故障」,造成業績短期衰退,並且造成股價急跌。但只要經營者的條件不變,營運終會回到成長軌道,而因為「小故障」帶來的股價急跌,反倒成了長期投資的絕佳買點。



劉俊傑推薦投資書:《牛頓、達爾文與投資股票》(大塊出版,2001年)



「股票投資是綜合知識的結合!」劉俊傑表示,要在股市洞燭機先,必須要有多元廣泛的知識,再加上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思考能力。「這本書,名字雖有投資股票的字眼,但實際內容是訓練投資人能夠多元思考。」

星期二, 7月 13, 2010

中國打房鋼品傾銷擾亂亞洲鋼價 中鋼採差異化報價

中鋼(2002-TW)如市場預期調降9月內銷鋼品盤價,平均每公噸調降新台幣1020元,降幅4%。但值得留意的是,中鋼自9月起,對於鋼品盤價明顯採取「差異化」報價。




中鋼先前開出的9月外銷盤價,外銷日本、韓國市場部分,不僅未降,每公噸反而調漲50-80美元,而9月的內銷盤價,也不是全面調降,中鋼以受到中國鋼品傾銷衝擊較大的熱軋、冷軋、熱浸鍍鋅及電鍍鋅鋼捲調降盤價,希望協助國內鋼鐵業儘速恢復正常產銷水準。



中鋼指出,最近國際鋼價再度出現「空前混亂」狀態,漲跌互見走勢紛歧。歐美國家受歐債危機引發二次衰退疑慮,鋼價面臨回檔修正壓力;中國大陸受到宏觀調控及產能過剩影響,鋼價持續下跌;但是韓國POSCO卻為反映煉鋼原料成本上揚,而大幅調漲第3季鋼價。日本鋼價變動更是詭譎,7月起,以新日鐵為首的高爐廠,再度同步大幅調高鋼價,但是電爐廠東京製鐵卻全面調降鋼價,以致高爐廠與電爐廠平板類價差拉大逾100美元。



面對國際鋼價混亂狀況,中鋼盤價也採取「因地制宜」、「因產品別制宜」的差異化報價策略。中國「打房」造成鋼材大量低價外銷,主要受到衝擊的為東南亞地區,以及冷軋、熱浸鍍鋅及烤漆鋼板等,因此中鋼此次也針對這些項目進行調降,至於需求較為強勁的鋼板、棒線及電磁鋼捲,盤價則繼續維持平盤。

星期日, 7月 11, 2010

胡立陽出人頭地100招:成功人生必勝寶典

      
       法則一:不要只聽周遭朋友的話,一般的建議只會讓你成為平凡人

  法則二:不要只知道用功讀書,更重要的是要讀對書

  法則三:不要只知道「努力工作」, 更重要的是「做對工作」

  法則四:不要只結交志趣相投的朋友,否則你永遠只看到一半的世界

  法則五:不要只是默默期待等升遷,要勇於創造自我推薦的場合與機會

  法則六:不要以為機會是只留給準備好的人,它會留給主動向它叩門的人

  法則七:不要以為錢不會從天上掉下來,只是你必須站對地方接

  法則八:不要只會正面思考,要逆向思考,不正常的人才能出人頭地

星期二, 7月 06, 2010

(6701)達和-董事會決議分派九十八年度現金股利之除息基準日

1.董事會、股東會決議或公司決定日期:99/07/06

2.除權、息類別(請填入「除權」、「除息」或「除權息」):除息

3.發放股利種類及金額:分派現金股利每股新台幣4.0元,計新台幣732,546,600元

4.除權(息)交易日:99/07/22

5.最後過戶日:99/07/23

6.停止過戶起始日期:99/07/24

7.停止過戶截止日期:99/07/28

8.除權(息)基準日:99/07/28

9.其他應敘明事項:

1.現金股利預計99年8月19日委由本公司股務代理中國信託商業銀行代理部以 匯款或掛號郵寄支票方式發放。

2.現金股利發放至元為止(元以下不記),匯費及郵資由股東自行負擔。

星期六, 7月 03, 2010

王品董事長戴勝益決定將財產80%捐公益(如果將來我能實現我的夢想我也願意)

台灣餐飲大王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將捐出80%資產,子女僅各分5%,


這個決定已獲太太及子女同意。戴勝益說,王品股票上市在即,

自己能分萬餘張股票,他內心浮現,自己何德何能擁有這些財富?

這是同仁打拚與客人肯定換來的。

去年11月,戴勝益花了7天登奇萊山,前4天他都不說話,第5天卻想通了。

他決定捐出80%股票,10%(市值近新台幣1億)留給自己,兩子女各5%。

下決定後,戴勝 益向 太太報告,她1分鐘內立刻同意。對留美的兩子女也說明他的決定,

並設有但書,35歲後才能動用。戴勝益說,留給子女各幾千萬元,雖然不多,

但他們已比其他人幸運多了,35歲前希望他們靠自己打拚。

捐出的股票中,50%的股息每年約3千萬元,

成立「戴水(戴勝益父親戴芳與母親黃水剩)清寒獎助學金」,

這筆錢能提供5千至6千位貧童,每人每年5千元,差不多是國小學童上下學期的學雜費。

另外30%,股息每年將近1,500萬到2千多萬元,成立「戴勝益同仁安心基金會」,

如有罹患重症、意外而傷殘的員工,王品願意照顧他們一輩子。

至於自己與妻子所剩的金錢,戴勝益自我調侃表示,:以他這麼會花錢,

應該夠兩夫妻用到最後。戴勝益說,這樣賺錢才有意思,不只為自己打拚,

而是為社會努力。





戴勝益小傳

在清苦中成長

  台灣光復不久後,大部份的家庭,日子過得都很清苦,我家也是如此! 從小生長在台中清水鄉下,家庭成員眾多,也無任何恆產,平時生活所需,

全靠父親外出作點小生意度日。因為六個子女的嗷嗷待哺,生活重擔讓雙親備感壓力,

但清苦日子,卻培養出異於他人深厚的手足感情。

  日子雖然過的辛苦,但母親從沒有忽略過對我們的教導。母親一直是我 家庭 老師,

她對我的教導,開啟我的學習之路。在我還未上小學時,母親就握著我的小手,

一筆一劃的教我用鉛筆寫出「戴勝益」三個字。

  在小學入學前,母親就教我學會寫1到100。在每學期暑假時,更提前教我九九乘法表、

雞兔問題、植樹問題、乘除運用等。一直到我國小畢業,母親才放下 家庭 老師角色,

因為初中課程,已遠遠超過母親所能夠教導我的程度了。

創業維艱

  民國68年,服完兵役要踏入社會,順理成章的進入三勝製帽家族事業。許多家族企業,

兄弟在事業上有所表現後,情感反不如創業之初的堅定,為避免手足之情生變,民國82年,

毅然離開三勝、離開副總的職務,選擇挑戰單飛,步上創業之路,希望能脫離父兄的庇蔭。

  「有能力的人,獨立出來也能發展。」是當時離開父兄羽翼下所抱持的信念,

我選擇了一條顛簸的創業路,經歷了人生最大、也最艱辛的考驗。

  經過「九死一生」(九次不同行業的失敗)的創業,現在回想起來,

猶如一場人生「浩劫」。負債2億元、跑了五年3點半的慘痛經驗,每天到3點半的那一刻,

就像熱鍋螞蟻般難熬,只要過了3點半的「生死關卡」,就像雨過天晴的輕鬆,

因為「明天的債,明天再籌吧」!

  細數創立的九個事業,有ㄅㄧㄅㄧ樂園、阿拉丁樂園董事長、呼啦樂園、嘟嘟樂園、

台灣金氏世界紀錄博物館、一品肉粽餐飲、全國牛排館、

外蒙古全羊餐廳和專門辦演唱會的經紀公司等,如今這些事業早已不在,「雜亂,

沒有專注本業」的創業路,讓我走過宛如現代版「國父革命」的創業路,直到第十次創業,

才終告成功!

  這種散彈打鳥的創業過程,在創業第一年,就賺進我人生的第一桶金,

但也因為「失焦」作法,讓賺進的一億元,很快就變成負債2億元,和達十年的債務歲月。

人人都有機會當老闆

  直到1990年,台中王品第一家店成立,這種不同於半生熟的西式牛排,

一種經過特殊牆料醃浸的頂級牛排,一推出就廣受消費者喜愛,除了奠定日後成功基礎,

也藉此複製出西堤與陶板屋等品牌的出現。

  全體同仁十餘年努力下,目前王品集團擁有王品、西堤、陶板屋、原燒、聚、ikki,

夏慕尼、品田及丰華等九個品牌,大陸和台灣共有八十多家直營店,去年營業額達35億台幣,員工人數從早期的幾百人,到現在的4300人,而股東成員從最早期的數十位,

擴充到現在約160人。

  同仁的「入股分紅」制度和對同仁的徹底授權與尊重,是王品集團成長的二大重要因素,同仁只要努力,「人人都有機會當老闆」,是集團鼓勵和回饋同仁最直接的方式,

同仁創業不須冒著失敗的風險,就可以嚐到「利潤共享」的成果。

塑造出一家人般、一起打拚、一起收獲的企業文化。

  現在擁有九大品牌的王品集團,一路走來「聚焦」在餐飲事業,以往市場定位以高、

中價位產品為主力,今年更加入低價日式豬排、咖哩的「品田牧場」新品牌,

讓消費者有更多元的餐飲選擇。

  未來,王品集團將計畫一年推出一個新品牌,預計達2030時,王品將在全球設有一萬家店,努力打造新的王品餐飲版圖。





高中畢業就離家北上的戴勝益,曾為了重考而在補習班苦讀一年。「高中時,台灣經濟起飛, 全家人日夜都在拚經濟,導致我功課日漸下滑,最後以5分之差,沒有吊上車尾。」但也因此,

他知道自己實力不差,再拚一年一定有好成績。

隔年,戴勝益以第二志願考上台大中文系,父母高興得殺豬大宴賓客。大學四年,

戴勝益過得充實難忘,他笑說天天都像在宿舍開Party,與同學聯誼嬉戲、快樂學習,畢業後,

他依父母期望,回老家繼承家業。

在父親一手創設的「三勝製帽」工作十餘年,他察覺許多家族企業會出現爭家產的問題,

為避免手足情誼生變,他毅然離開三勝,放棄父親給他的優渥環境,單飛創業。
 
九次創業失敗 負債上億




戴勝益的創業歷程相當戲劇性,三、四、五年級生或許聽過他過去的事業:ㄅㄧㄅㄧ樂園、

阿拉丁樂園、呼啦樂園、嘟嘟樂園、台灣金氏世界紀錄博物館、一品肉粽餐飲、全國牛排館、

外蒙古全羊餐廳等。他笑說自己像國父革命一樣,創業到第10次終於成功。



和許多企業家不同的是,戴勝益不避談過去的失敗經驗,因為他覺得當時縱使跌倒,姿勢還是很優美。

經營嘟嘟樂園第一年,胸懷壯志的他,首開風氣之先,邀請「小虎隊」代言遊樂園,並上電視打廣告,喊出「一票玩到底」,輕鬆賺進一億多元。可是,接連開了三家遊樂園,卻很快負債一億多元。



「遊樂園收起來時,是我人生路上最大的挫折!當時,每個月必須付的利息大約100多萬元,

每天我最高興的時間,就是下午3點31分(表示當天支票過關了),直到晚上12點之前都非常快樂,但一過12點,我又開始煩惱:隔天該如何籌錢過關?」



接二連三的的創業挫敗,龐大的負債壓力接踵而來,但他沒有逃避,放下身段向朋友借錢,

戴勝益感謝好友不離不棄。「大學時儘管生活『放蕩』,但後來發現,

似乎無形中做對三件事──對朋友有情有義、幾乎不拒絕朋友、盡量幫助有需要的朋友,

因此日後投資事業,朋友都願意無條件把錢借給我。」他也擬定還債計劃,同時積極思考如何重新再站起。

這種煎熬和痛苦,前後大約持續4年,直到經營王品牛排,事業逐漸起色,才將負債逐一還清。

「經過這件事,我發誓:從此再也不負債、借錢!」



不服輸的個性 在挫敗中找到向上力量



戴勝益說到做到,如今王品集團在台灣有八個品牌,在中國有三個品牌,

穩居國內連鎖餐飲集團的龍頭寶座,但每天採購的食材、原物料,一律付現,不但大受廠商歡迎,

樂於提供最新鮮、品質最佳的材料,且主動降價讓王品具競爭優勢,讓彼此雙贏。



回顧來時路,戴勝益坦言性格中有股不服輸的個性,所以從不相信命定風水之說,更不相信術士之言,總能在挫敗中找到積極向上的力量。



例如他國中時,有次運動跌倒腦震盪,過了一星期,左耳漸漸失聰,害他常聽錯司令台上師長指示,無法扮演好班長角色。他主動 向 老師請辭,但下定決心:「日後我要做發號司令的決策者,

不做聽命於人的順從者,耳朵聽不到沒多大關係。」



再如他剛開創王品牛排時,為了替台灣人爭一口氣,主動飛到英國,

成功爭取金氏世界紀錄博物館在台灣設立分館。結果第一年參觀人潮很多,第二年人潮變少,

第三年幾乎門可羅雀。戴勝益看收支損益剛好平衡,立刻把博物館收起來,同時立下志願:

「將來要做的事業,一定要客人愈來愈多,而不是像遊樂園、金氏博物館般,上門的顧客愈來愈少。」

這個由挫折轉化的信念,果然支持著戴勝益,在餐飲業實踐了這個理想。



要懂得解決問題 不要無頭緒嚇自己



「人家都說血型B型的人比較樂觀,其實B型的人分兩種,一種是樂天開朗,

另一種就是像我這種『隱性的樂觀者』,遇到事情一樣會猶豫不決、擔心許多,甚至憂鬱徬徨。」



這時,戴勝益會鼓舞自己:從一個人煩惱的事情,就可知曉其心胸及未來成就的大小,換言之,

小事不必花時間煩惱,大事光煩惱也無益,只要想辦法在最短時間把事情解決,一切就雨過天晴。



戴勝益分享他解決事情的撇步,是把解決煩惱的方式,分成「上策」、「中策」、

「下策」及「放棄」四種方法加以思考,並依數據分析整件事情對自己的損害程度,

瞭解問題的嚴重性及急迫性,而不是漫無頭緒的嚇自己。



待同仁如家人 鼓勵同仁自我提升



戴勝益帶領團隊還有一大特色,就是他希望同仁努力達成的目標,通常自己會先帶頭做,甚至嚴以律己律人。

像王品有所謂「 憲 法」,規定員工不得收受價值超過100元的餽贈、同仁親戚禁止入公司任職等龜毛條款。

嚴格之餘,他也視同仁為「家人」,時時想著如何為員工增加更多福利。



他視同仁為「家人」,導因於多年前一個「許媽媽事件」,給了他很大的衝擊。

許媽媽是王品牛排的計時洗碗工,為貼補家用,每天晚上10點多下班後,還要撿拾寶特瓶變賣,

不幸在一次下班途中,為撿拾回收物,被大卡車輾死。



戴勝益回想,「如果員工是我的家人,為什麼家人每天上班不夠,還要撿拾回收物才夠生活,

我卻出入名車、名牌,這樣怎算是一家人?」從此他褪下LV名牌公事包、辭退司機,每天徒步,

搭乘大眾運輸工具上班,縮小公司的階級落差,力行儉樸生活。



由於同仁就像家人,他不希望家人變成「只會工作賺錢的大老粗」,因此要求大家每個月統計評比:「對自己的健康和素養投資了多少」,並公布於公司網站,激勵同仁隨時睜開眼、耳、鼻、舌及心靈,邁開雙腳走出去,接納新事物,也敢於冒險。



推動300分競賽 欣賞許文龍的謙遜



他在公司推動「300分」競賽,以爬百嶽、遊百國、吃百家餐廳,鼓勵同仁開闊眼界,自我提升。

今年初起,又增加:每人一輩子一定要吃100顆米其林星餐廳、每年至少參加2次藝文活動,

而且不能是公司招待的場次,一定要自己出錢的活動才算,藉以鼓勵同仁提升美感與素養。



戴勝益認為,每個人一生應有一個典範去追尋,他心中的典範人物是奇美董事長許文龍,說起偶像,他開心地分享幾次互動的經驗。有次他邀請許文龍到公司演講,會後80多歲的許文龍,

堅持一一和台下的王品主管握手,戴勝益當下很感動,敬佩一個事業如此成功的人,仍這麼謙虛待人, 他期許自己也像許文龍成為一個成功又謙遜的企業家

星期五, 7月 02, 2010

馬英九領軍成立全球經濟戰略小組 督導政院招商專案小組

馬英九說,政府將會推出培元固本方案,改變台灣在經濟舞台上角色,他責成行政院成立「全球招商專案小組」,將在國安會下成立「全球經濟戰略小組」,以督導追蹤。




馬英九說,政府將會推出培元固本方案,改變台灣在經濟舞台上角色,他責成行政院成立「全球招商專案小組」,3個月內由相關部會經濟部、財政部、金管會等單位完成對美、歐、日招商工作。



馬英九認為,政府還將推動吸引台商回台投資,並定期檢討招商成效,他指出,現階段國內投資相當不振,其實台灣民間有充裕資金,如何導引投入30多項政府方案,是未來努力方向。



馬英九還提出,他將在國安會下成立「全球經濟戰略小組」,以督導追蹤,包括創新招商投資具體行動計畫,透過這樣的機制把相關力量整合,發揮更大效果,希望立法院盡快審議通過ECFA。



馬英九進一步闡述,即使是起跑點一樣,如果體質不好、體力不強,還是一樣跑不贏別人,ECFA只是基本把台灣經濟振興方法之一,「千萬不要認為,簽ECFA就可高枕無憂,以後都是幸福快樂的日子。」他說,政府要趕快重新檢討,提振招式用老的政策。



馬英九分析,台灣有非常優越的地理位置,勤奮進取的國民,開放民主的社會,和多元優質的教育,很早就能往前進,可是在他執政前,優勢都被鎖住、卡住,他用「身上掛滿枷鎖,無法把優勢發揮」來形容。



馬英九說,他上任後朝開放方向走,降低遺贈稅、營所稅開放陸客來台,和日本、大陸洽簽國內機場航約,「打開台灣的任督二脈,把脖子上枷鎖一項項拿開,

把台灣經濟,裝上翅膀,有機會振翅高飛,讓台灣經濟高飛。」



馬英九認為,接下來的關鍵是如何壯大國內經濟,加強投資,吸引國內外資金來台,如果不好好招商、引資,投資不振要想提高國民所得或就業率都做不到。



馬英九說,政府提出愛台十二項建設、六項新興產業、四大新興智慧型產業、十項重點服務業等,將來台灣產品可免稅賣到大陸去,再透過法令加強創新工作,通過產創條例促進投資,政府還將工研院、資策會、中科院等研發機構整合起來,提升台灣創新能力,加強服務業附加價值,發展綠能產業、資訊通訊產業。



馬英九指出,將推動產業往下紮根,推動台灣成為工業大國,並開發關鍵技術,這是台灣「轉骨、轉大人」的重要關鍵,ECFA在此扮演推波助瀾的角色,不過政府還是要為適應不良做準備,政府先前編列10年950億元對弱勢產業輔導,不過17項弱勢產業在早收清單中1項都沒有。


試問台灣基礎建設夠完整來支持更高的經濟成長....使用那麼多年的中山高 坑坑洞洞的  中正機場的空橋  中正機場流動攤販 (為什麼有...原因呢?)人口問題不只經濟還有社會福利 還有種種要邁入已開發國家都不應發生的事
馬步要蹲好才不會摔倒

經濟學無用!金融危機以來理論與現實差距過大 洋相盡出

經濟學家及政治學家的想法,無論對或錯,其影響力都比大家以為的還深遠。那些自認實際且可免於任何言論左右的人,事實上常常是先人經濟學家的奴隸-凱恩斯。




《Newsweek》報導,2010 年的今天,幾乎每個人都希望全球政府出手挽救病入膏肓的經濟,沒人希望雙谷底衰退,先前於多倫多舉行的 G20 峰會,討論重點也環繞於此。已開發的 31 個 OECD 國家,其失業人數保持在 4650 萬人的高點,與 2007 年相比上揚達 50%。這不僅僅是人們缺少工作機會,長期的失業將導致工作技能的下滑,引致經濟體的下行及永久的失業。



但是政府還能夠再多做些什麼嗎?仍是未知數。



如同凱恩斯所述,政治領導人其實對以前或現在的經濟學家理論皆充滿了敵意,而且經濟學家自身的意見亦常常相左。



政府一開始對金融危機的因應,包括下砍利率、銀行紓困、經刺計畫等,是避開了蕭條沒錯。但是危機挑戰了所有主要經濟理論的邏輯,包括凱恩斯主義、貨幣主義、理性預期。經濟學頓時間變得搖搖欲墜,它帶來了辯證上的混亂,也為全球政策造成許多的爭議及拉扯。



舉預算來說,是否較大的預算赤字,真如同凱恩斯主張,足以刺激經濟體並創造就業。抑或是齊天高的預算赤字,換來的只是爆炸性的政府債務,陷入了另一個金融危機。



凱恩斯的邏輯看來無甚破綻:若消費者及企業開支疲弱,政府需減稅或增加開支來提振需求。但從現實層面來說,政府的高債務將形成金融及心理上的限制。法國的政府債務為 GDP 的 92%、德國為 82%、英國則為 83%。



這意味著高債務帶來的好處,可能隨著下列事情瓦解:債務飆高使投資人心生疑慮,則借款利率將飆高、且企業將對政府控制預算的能力喪失信心。此外,若銀行資本價值下滑,亦將造成銀行危機。



透過拉高赤字以振興經濟,以及害怕拉高赤字的後果,兩造正在激烈的辯駁拼鬥。



歐巴馬政府曾表示,7870 億美元的經刺計畫,將能創造或挽救 2800 萬份工作機會。或許吧!投資人尚未對美國國債喪失信心,10 年期國債殖利率維持仍保持在 3% 左右。但歐洲情況就沒這麼樂觀,希臘的恐怖債務,使其殖利率大幅上揚。有鑑於此,德國及英國正努力降低赤字,免得面臨如同希臘般的命運。



《金融時報》首席評論員馬丁沃夫認為,節流計畫將損及經濟復甦。諾貝爾經濟獎得主保羅克魯曼也表示,美國經濟體需要更高的赤字,以及更多的經刺計畫。他認為,在此時錙銖必較,只是損及美國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