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8月 06, 2011

卡位與出局 一場傳產勝過科技的趨勢變革

這是一個可能危及你財富、薪水、工作、社會地位的大變革,它將顛覆你對科技新貴的想像,瓦解你對傳產的刻板印象。當上銀技術員年薪領得比奇美電工程師多,當賣燕麥的本益超越NB代工,一場卡位與出局的拉鋸戰,已經重新點燃。傳產IN、科技OUT!將不再只是投資人須關注的議題,而是可能影響我們每個人的一場趨勢變革。
/撰文/賴筱凡、周岐原
猜猜看:有個產業的平均薪資,領先各產業創十年新高,平均月薪逼近七萬元;四八%購屋者,來自某一個產業;其中一家公司,產品毛利率比賣面板、做NB還高,達三五%,這些是什麼產業?
這些數字背後的答案,可能和你想的都不一樣,更超出你的既有印象,它們全都不是來自科技業,而是傳統產業。這是我們從主計處、各家上市櫃公司財報及房仲數據資料裡,發掘到的驚人趨勢,一個攸關你我薪水、財富、工作及社會地位的寧靜革命,一場顛覆你我對科技、傳產想像的變遷,正在發生。
贏者圈大逆轉 新貴易手
三年前的這一天,又是發薪水的日子,即使天氣與現在一樣的熾熱,但在Dennis心裡,看到薪水單的那一刻,其實是寒冷無比。「你能想像,扣掉房租、飯錢、給爸媽的家用,我幾乎存不到錢嗎?」說這話的Dennis,曾經是台灣社會十幾年來刻板印象裡的科技新貴。公立大學研究所畢業之後,服完兵役來到新竹科學園區工作,名片上印的是製程整合工程師,在科技新貴的光環下,這七個字就像燙了金一樣,象徵某種躋身「人生勝利組」的意義。
「年薪百萬、分紅動輒數十張股票」,學長編織給他的美夢,言猶在耳,但當他領到薪水時,卻不是那麼一回事,他掰開手指一算,那一年,他的年薪不過五十萬元,這還是未扣掉無薪假前的數字。
是的,二○○八年一場金融海嘯,把台灣科技業打趴在地上,科學園區裡休無薪假的比比皆是,Dennis還記得主管與他面試時,是這麼說的:「現在已經是最差了,不會再壞下去了。」衝著主管這席話,加上同學也在這家公司工作,退伍不到一個月,Dennis就去報到上班,而這家本該載他搭往「科技新貴」之地的列車,叫作力晶。
Dennis是家裡的長子,父母一路培育他到大,原本以為大好的人生才正要開始,直到他在力晶待滿一年後,景氣的春燕開始飛回來了,半導體廠訂單重新回籠,但景氣春燕始終沒有眷顧DRAM業,他才開始認清現實,「一周光是無薪假就休了四天,同事一個個離職,誰心裡不會恐慌?」他說。
那一年,Dennis不過二十六歲,第一次認知到,成功距離他是如此遙遠,科技新貴的光環從來沒有降臨在他頭上,學長分紅拿股票,一口氣可領六十萬元的景象,他從未體驗過。
前途茫茫,一年四個月後,Dennis決定離開科技產業,他考上了臺塑新事業部門,「我在臺塑領到的第一個月薪水,是五萬多元,比我在臺積電的同學還高!」棄科技轉投傳產懷抱,Dennis不是特例,因為在臺塑新事業部門裡,近兩成的年輕工程師,都跟Dennis一樣,來自科技業,甚至還有臺積電工程師。
「在科技產業真的太累,為了追求生活穩定,才換工作到臺塑來。」這位臺積電前工程師因為考量生活品質,拋下科技新貴光環,到臺塑重新學習,即使在臺積電累積的技術,在這裡壓根兒派不上用場,但他心底明白:「要錢或要命,你是可以自己選擇的。」



人力挪移成為風向球 產業趨勢隱然可見

這是三年前的故事,時至今日,人事已非,因為科技環境的大變遷,早已沒有「要錢或要命」非A即B的單選題,「當你發現,傳統產業薪資不比科技業低,工時卻比科技業短,你會怎麼選?」剛從面板業離職的Maggie,她想給自己一個重新開始的機會。

場景換到位於彰化和美的一家紡織工廠,下午五點一到,張先生簡單收拾了桌上的報表,準備要下班,這是他來這兒上班的第一個月,憑著工作三、四年的經驗,他領到的月薪是三萬多元,而令他意外的是,這樣的薪資水準,居然與擁有同等學歷的竹科工程師一樣多。

很多科技人可能會抗議,認為棄科技轉投傳產懷抱的,不過是少數中的少數,可是,當過去二十年政府砸大錢扶植的DRAM業,進入每季都虧損的惡性循環,面板業也等不到景氣的春燕回來,雙D產業變「慘業」,越來越多科技人在想,到底要跳往什麼產業才對?

DRAM業只是這波科技產業人力大挪移的起點,人力不停流失的焦慮感,開始滲透進面板業,當分紅獎金變成「憤怒獎金」(編按:以前分紅獎金動輒數十萬元、百萬元今已不復在,而感到很憤怒),科技新貴們再也笑不出來了,取代的是對未來的不確定感。

近月來參加數場喜宴的Dennis不諱言,老同學見了面聊工作、聊薪水、聊誰又換了工作。當初為求離家近,而選投傳產懷抱的同學,因為上銀科技來到歷史高價,成了他們最新的羨慕對象,因為誰也沒料到,當初以為進了「人生勝利組」的科技產業,如今,卻隨著產業趨勢改變,人生也跟著大逆轉。

科技、傳產大洗牌 資本市場價值再定位

科技人對產業重新洗牌的焦慮感,並非個案,若重新衡量台灣每個產業的價值,本益比不斷被下修的DRAM業,幾乎是常態分配裡的最後二%,面板業雖不致落到最後二%,卻也同屬在本益比遭大幅修正的族群,就連「保二總隊(毛利率僅二%)」的NB代工,也難擋市場對其價值的重新定位。

這些昔日被資本市場賦予高本益比的科技廠,如今面對大環境的衝擊,經營困難、毛利率下滑其實早就不再是新聞,連季虧損只是一再讓投資人失去信心;反倒過去那些不被看好的傳產業,成了本益比被上調的優勢族群。

所以,聯發科的本益比不再是過去的動輒二十、三十倍,而僅剩十三倍,連帶的IC設計業的價值也被重估,本益比剩不到二十倍的大有人在;過去本益比不到十倍的老牌食品廠佳格,如今坐擁二十倍本益比,統一超本益比甚至達二十五倍。

資本市場對科技、傳產的價值重估,只是第一步,股價才是這次產業結構調整陣痛的開始,因為對趨勢最敏感的市場資金,早就嗅到這波科技業反轉的趨勢。所以,科技股的股價直直落,本益比修正再修正,不少資金從科技股撤退,轉戰非電子股,形成近年來罕見「傳產股總市值大過科技股」的局面。

「台股有成為亞洲那斯達克(高科技股市場)的本錢。」這是外界看待台灣股市懷抱的長期印象,若以上市櫃公司家數判斷,列為科技股的企業占五六%,但若攤開科技股與傳產股的市值變化,高下立判,在被視為亞洲高科技股市的台股中,傳產股總市值,竟然悄悄超越了科技股!

自金融海嘯至今不過三年時間,傳產股和科技股分量已經正式逆轉。我們嘗試從每一筆的數據裡,理出一個趨勢來。果不其然,在《今周刊》統計市值數據時發現:○八年九月雷曼兄弟倒閉時,傳產族群總市值不過是七.二八兆元,這個數字只相當於同期科技股總市值八成。

但三年後的今天,股價創新高、躋身百元俱樂部,不再是科技股的專利,長期追捧科技股的投資人,等不到科技股交出好業績,開始轉向獲利穩定的傳產股,於是,佳格、全家、臺塑、上銀……,一家又一家的傳產百元股成了台股市場的新焦點,傳產族群的價值也開始重新被定義。

科技股「失寵」 市值蒸發數字驚人

根據《今周刊》統計市值發現,今年七月十五日,傳產股總市值來到十二.四六兆元,遠比三年前增加七一%,更一舉超越科技股的十二.一六兆元。這是近年來首見的逆轉,一記震撼彈就這麼丟進了台股市場,宣告科技股不再是投資人的最愛,更正式昭告市場,傳產IN、科技OUT!

一個值得大家深思的數字,說明了科技股在資本市場中「失寵」的程度:今年以來,市值縮水最多的一百檔個股裡,科技股就占了六十九檔,其中不乏鴻海、聯發科、宏碁等大型股在內,僅僅這六十九家科技廠所蒸發的市值,就高達一.五五兆元,這整整是台股總市值的六.五%…

從艋舺少年到數十億身價的創投天王

對大多數人來說,創投業是一個既陌生又帶點神祕色彩的行業,但其總能搶先一步挖掘好公司,獲取豐厚報酬的投資規則,又令投資人十分好奇。被稱為「創投天王」的張景溢,是目前國內唯一在兩岸投資成功的創投業者,他獨創的「產業鏈價值投資法」以及「天龍九部」投資術,正是他致勝的祕訣。本刊獨家取得張景溢的專訪,一窺低調天王挖掘鑽石股的心法。

/撰文/吳美慧

六月底,在一場講座上,來自中國的講者正賣力剖析中國內銷通路的機會;臺下,聽眾聚精會神地聆聽,其中,一位坐在第一排的聽眾除了專注聽著演講人的分析外,還不時低頭翻閱手邊的資料,一一印證相關資訊。可能連臺上的講者都不知道,這位認真的聽眾就是手握十億美元,隨時在找尋投資標的的「創投天王」張景溢。

對大多數人來說,張景溢這個名字是陌生的,但他在兩岸創投界可是赫赫有名。他成立的創投基金,年投資報酬率超過三成,九年賺五倍,成績傲人;而他領導的華威國際集團,更是至今進軍中國投資,唯一績效斐然的台灣創投業者。他精準挑選公司並賦予投資標的新價值的能力,讓廣達董事長林百里、華碩董事長施崇棠,放心把超過一億美元的資金交給他操作。此外,更有美、日、歐洲以及新加坡的政府基金等超級A咖,捧著錢要投資他。

求學這堂課 漫長求學路埋下深厚人脈種子

在創投領域,張景溢不是出道最早,也不是輩分最高的一位,與第一代的創投業者普訊柯文昌,或是聚鼎科技董事長張忠本相比,他算是後輩;但他繳出的成績單卻讓前輩們刮目相看,成了現階段創投業最亮眼的明日之星。他在中華開發任職時的長官張忠本,以「認真、用功」來形容這位昔日部屬;台灣購併與私募股權協會祕書長楊正秋則用「低調、話不多,但卻願意大方分享」,一針見血地剖析出張景溢在創投業勝出的關鍵。

剛滿五十歲的張景溢,給人的第一印象就如同隔壁鄰居般親切,襯衫、西裝褲,拿著智慧型手機與iPad 2,一派標準金融業的打扮。訪談的過程中,他總是認真傾聽,懇切且專業的回答每一個他能夠答覆的問題,甚至連創投業如何尋找投資標的的「商業機密」都願意大方公開。低調的他,幾乎不接受媒體採訪,所以問及私領域或是股東的問題,他總輕聲地以「這應該不是你想採訪的重點」帶過。或許就是這樣謹守分際的態度,讓股東安心地投資他成立的基金。

從小在台北市萬華區長大的張景溢,少年時期喪父,靠著媽媽做生意拉拔長大。為了減輕媽媽的負擔,國中畢業後,他選擇當時還未改制的台北工專五專部電機科就讀。或許血液中流有媽媽做生意的本領,當兵回來後,決定「棄工念商」,考上中興大學夜間部企業管理系,半工半讀。這一念,念出興趣來了,後來還考上政大企管所,最後還拿到上海交通大學企管博士學位。

一般人從高中念起拿到博士學位,大約要花十來年的時間,張景溢可是費了二十五年時間才完成;但這段曲折的路沒有白走,每一個階段都為他埋下人脈的種子。在專科時代,華碩總經理沈振來、前廣明光電總經理簡貞介是他的同班同學;在政大企管所就讀時的同學,張志成、胡斌成等人,成了他後來創業或是一起工作的夥伴。在將事業的戰線從台北拉往中國時,為了徹底了解中國市場,張景溢工作之餘,一邊在上海交通大學念企管博士,一邊設立「華威盃」MBA亞太區創業大賽,藉此找到值得「創造價值」的標的。

工作這堂課 不挑工作,因此了解各種疑難雜症

從念書到工作,張景溢的每一個過程可用「扎實」兩個字來形容。自承對產業研究有興趣的張景溢,在政大念企研所時,對研究集團企業有濃厚的興趣,畢業論文也選擇「集團企業多角化規則形態對內部上市公司財務績效與股價報酬之影響」為研究題目。為了要拆解集團企業對每股盈餘的影響,他把民國六十年到八十年的數據變化逐一摸透,並把集團企業各家子公司的財務數字,一個個鍵入電腦建檔。幾萬筆數字的建檔,這是多麼浩大的工程?但他很有耐心地按進度執行,並進行迴歸分析。張景溢花了兩年時間徹底了解國內集團變化,並將各個集團的消長更迭深化腦海中,也為他日後從事創投業奠下扎實基礎。

這樣的精神,他到中華開發服務仍持續著。民國七十九年,張景溢進入中華開發工作,是他踏進創投領域的敲門磚。剛進去的前六年,他負責投資部門後臺管理,協助第一線找投資案的同事處理投資作業。當時的長官張忠本用「他什麼工作都做」來形容張景溢不挑工作的態度。「媽媽教我不要挑工作,要認真做,不然我就沒工作可以做了。」張景溢謙虛地訴說當年的工作心境,也不經意地透露出,他和母親之間的深厚感情。


因為不挑工作,許多有「疑難雜症」的公司,成了張景溢服務的對象;也因此各產業、各公司的營運特色,甚至是失敗的歷程,他都看得比別人更多。這些別人的經驗在他的腦海中成了印記,也成了他日後挑選投資公司的最佳範本。

由於工作認真,加上工科背景,張景溢被張忠本指派協助處理臺積電與世大公司合併案。這個案子,讓他從後臺走向前臺,清楚地了解合併案的操作模式,他也因此被高層注意。嚴格來說,若沒有世大合併案,張景溢迄今恐怕還蹲在中華開發工作;若沒有張忠本的提攜,張景溢也不會有機會成為今日的他。若說中華開發的工作經驗開啟張景溢踏進創投之門,「失敗」,則是讓他登梯邁向成功的關鍵。

創業這堂課 嬰幼兒用品店的失敗學到經營難處

「失敗給我人生最好的經驗。」張景溢說。原來,他準備離開中華開發時,為了要給媽媽一個驚喜,花了百萬元在住家附近開了一家嬰幼兒用品店,準備讓媽媽經營。等到裝潢好,滿心想要得到媽媽讚許的張景溢,沒想到擅長做生意的媽媽一到店裡,瞄了一眼只說:「這樣的店不會賺錢!」自此就不曾再跨入店裡一步,頭已經洗下去的張景溢只好接手經營。

為了達到經濟規模,及解決人力支援問題,張景溢還開了分店,沒想到卻越做越錯,只好關門大吉。「書本上念的跟實際有很大的落差。」張景溢感嘆說。一路念企管,加上在中華開發服務多年的經驗,自認開店對他而言應該不是太難的挑戰,但沒想到,許多料想不到的事接連出現,尤其是競爭對手,根本不如想像中單純…

勞保+勞退+輕理財

優選高股息股 十年累積千萬退休金。當了二、三十年資訊工程師,近四十歲才認真做退休理財規畫的許正文,是家中唯一經濟來源,曾買錯房子、不當理財,現在靠著持續買入高現金殖利率概念股,累積了上千萬元的退休金。
/撰文/林心怡
我也想現在退休輕鬆過生活,但總是想說再等八年,孩子們大學畢業再說??。﹂今年五十二歲、目前為資訊工程師的許正文︵化名︶打趣地說。
他,與許多為人父母的心態一樣,總覺得要拉拔孩子完成學業、投入職場後,才能真正鬆口氣,正式退休,但事實上,透過累積高現金殖利率股票的理財觀念,現在每年股票股息至少就能坐領八十五萬元的他,的確已達到能享受沒有經濟壓力的退休生活。究竟,白手起家的許正文是如何做到的?
一心購屋收租 忽略財務計算
其實,投資理財路上,許正文和大多數的人一樣,不論在買房、買保單、買股票,都曾因不得要領與方法吃過不少虧,直到人生在接近四十歲的時候,才開始認真規畫退休金的議題。
從一九八三年就擔任資訊工程師的許正文,投入職場第九年,就興起了買房子的念頭,當時對股票投資尚未開竅的他,選擇先買房子存錢,但他買的並不是保值性佳的區塊,反而是﹁山高水遠﹂的深坑路段,﹁那時我想買新大樓,但市區的買不起,覺得深坑那裡環境不錯,沒有多想就買下。﹂
二○○○年時,四十一歲的許正文想再買一戶房子用來收租,作為退休收入的一部分。他回憶,當時適逢﹁林肯大郡﹂房屋倒塌事件的影響,有好一陣子山坡地的房市價格下跌,也確實讓他撿到房價的便宜,但在購屋之前完全忽略了財務計算,簽約不久,就發現兩戶房屋的貸款壓力已嚴重影響生活。
﹁當時兩間房子的貸款一度每月高達六萬多元,幾乎就花光我每個月的薪水,頭寸軋得我喘不過氣來!﹂歷經幾個月的掙扎,許正文深知投資的資金不能全部壓在房地產上,當下決定短時間忍痛賠售深坑的房子。「沒想到,八年前辛苦買下的三十九坪、總價五四六萬元的房子,在二○○○年賣出時,只值四百多萬元!」
他事後檢討:﹁既然是急售,可以想見價錢一定賣不好!﹂所幸,當時許正文另購於文山區總價八、九百萬元的新大樓,至今房價已增值近一倍,約一千六至一千八百萬元,算是「換對增值屋」了。但有了這次購屋經驗,許正文覺得自己還是利用變現性高的投資理財工具,做退休理財規畫比較適合。
但有趣的是,雖然許正文的股市投資資歷從二十幾歲就開始了,但認真鑽研股市,並在台股攢下還房貸與退休金的錢,卻是近十年的事。但在電子股輝煌的年代,許正文曾經靠著持有仁寶、廣達等個股大賺一波,也曾經歷過投資展茂、德寶(均已下市)等,最後股票變壁紙的慘痛經驗。
痛定思痛 悟出上班族致富關鍵
○二年開始,許正文在勤還房貸之餘,年逾四十歲的他,也開始想盡辦法存出「東山再起的第一桶金」,在接下來四、五年內,他努力存款、勤耕投資知識,存款加上投資收益,及曾在服務二十年公司所辦理的優退金三百萬元,已累積逾六百萬元財富。
其間,他勤讀股市相關書籍不下二十本,其中對他幫助最大的,是由劉順仁所寫的︽財報就像一本故事書︾,以及投資大師呂宗耀所著的︽投資者的修煉︾;許正文笑著說,前者提升他閱讀財報的功力,後者強化了他選股的投資邏輯。另外,也正因如此,讓他開始以長線投資的心態,在低檔時大量版面高爾夫球頭製造商復盛,以及窗簾大廠億豐等獲利穩健的傳產公司,檔檔獲利都在八成至一倍左右,戰果頗為豐厚。


﹁拚了大半輩子,雖然年過四十後,我的年薪不過一百二十萬元左右,但依舊能在十餘年後的今天,累積到千萬元的退休金,還能每年固定領個八十到一百萬元的股息收益,憑藉著就是我單純與有耐心的投資規則與執行力。﹂曾經換過三個工作的許正文笑著說,自己平日工作很忙,沒辦法天天看盤,多年投資的心得下來,覺得股神巴菲特式的投資概念,最能幫助他在股市賺到錢。

因此,○五年當他在書店翻閱到由洪瑞泰所著的︽巴菲特選股魔法書︾後,就成了影響他長線投資的重要著作,甚至還打電話報名相關投資課程。﹁我的投資理財觀念逐漸改變,除了落實『每月收入減掉儲蓄等於支出』的原則,也決定把錢『存』在現金殖利率八%以上的股票,開始把這幾年累積的近千萬元財富,大量轉進高殖利率股票。﹂許正文回憶自己的關鍵轉變。

眼光放長加強專業 才能達到獲利目標

在選股與版面邏輯上,許正文一共有六個條件,首先具有競爭力,且產業市場需求持續性強;其次就是現金殖利率五至八%的公司;再來就是近年平均ROE︵股東權益報酬率︶要大於一五%至二○%,且毛利率最好大於二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