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10月 18, 2010

末日博士 麥嘉華 的嚴厲警告 全球貨幣危機深度解讀

各國發動阻升貨幣的議題炒得正熱,追根究柢,美元恐怕才是幕後的罪魁禍首。由於美國持續大舉印鈔,不僅讓美元愈變愈薄,也逼得亞洲貨幣大幅升值。透過末日博士麥嘉華詳盡的分析,讓你了解這場貨幣之戰的來龍去脈。




/口述/麥嘉華 /整理/莊 芳







編按:有「末日博士」之稱的經濟學家麥嘉華(Marc Faber),多年前就曾針對美國聯準會的大舉印鈔行為,提出嚴厲警告。他認為美國的寬鬆貨幣政策非但無法成功刺激經濟,還將造成美元長期疲弱的問題。《今周刊》獨家取得他的最新市場現況解析與看法,以下為重點摘錄:



最近,彭博社的專欄,引用了一位美國旅客的話,他說,「我們之前就被人警告,說在瑞士境內所有東西都很貴,無論食物和旅館價格,都貴得驚人!」還有另一位旅客也這樣表示,以後他寧可去歐洲其他地區旅遊,再也不要來到瑞士了。



只不過,對一位美國人來說,瑞士的消費水準為什麼會這麼昂貴呢?很多人還以為是因為當地通貨膨脹率高;但瑞士和日本一樣,過去十、二十年來都處在很低的通膨率啊!



真正的答案,其實很簡單,因為瑞士法郎兌歐元、美元匯率,一直是處於強勢升值的狀態。拿著貶值的美元到貨幣升值的國家消費,自然覺得錢不禁用。



我要強調,這種情況可不是最近才開始的。在我年輕時,大約一九五○年代左右,一美元還可兌換五法郎,但現在一美元卻根本換不到一法郎。



貨幣供給過量 讓資產價格飆升



為什麼一個國家的貨幣表現會如此強勁,另一個國家貨幣卻如此弱勢?又為什麼,在七○年代初期每盎司只要三十五美元的黃金,現在卻要價一千三百美元呢?



不妨想像一下,你和美國聯準會主席柏南克正處在一個封閉的經濟體中,而他正在操作一台巨型的印鈔機。只要他印出愈多的鈔票,紙幣的價值相對該經濟體中的資產價值也會愈來愈小;相對的,經濟體內的資產價格水準也將快速增加。



但是,隨著柏南克的巨型印鈔機直接對外開放,還完全允許資金自由流動,這樣的情況就變得更加複雜了;柏南克的鈔票不只對資產貶值,對其他貨幣也立刻貶值。



這就和一九七○年代,美國相較於歐洲和日本的情形一樣;那時,美元兌強勢歐元與日圓貶值超過五成。現在,美元又再次走弱,只是這次,是對天然資源與亞洲國家貨幣呈現弱勢。



藉由印鈔機進行大量貨幣供給的問題在於,並非所有的資產價格都會在同時間內一起增加。像是有些商品和資產的供給有限,就會比起供給容易擴張的資產價格上漲得多。舉例來說,現正高漲的貴金屬,就是因為生產有限,產量供給根本比不上印鈔數量,因此價格持續上揚。



之所以會產生一個又一個的資產泡沫,就是因為當某種資產上漲一段時間後,將吸引愈來愈多人們投入市場、齊聲喊漲。



此外,在持續印鈔的環境之下,過度的流動性將會引來更多的投機資金。所以當一個國家貨幣相對升值的情況下,就像是近期瑞士法郎與日圓兌美元及歐元的例子來看,經過投資人的資金炒作一番,又使得貨幣價值更加向上攀升。



讓美元走弱救不了美國經濟



現在強勢貨幣國家的央行所面臨的問題,就是到底該拿升值「過強」的貨幣怎麼辦?假使央行不採取任何手段,過度強勢的貨幣將會危害到國內部分產業的競爭力;而假使央行選擇開始印鈔票,通貨膨脹的壓力又可能會浮現。換句話說,美國聯準會的印鈔行為在某種程度上,根本就是在強迫其他國家的央行跟進相同的貨幣政策。



而如果美國成功讓美元相對其他貨幣貶值,情形又會如何呢?首先,來自美國鳳凰城的旅客,到了瑞士與日本都會感覺物價很高,可能還以為是通貨膨脹率高的因素。他們覺得美國物價較便宜,認為美國通貨膨脹率低,事實上根本相反。雖然凱因斯學派的經濟學家指出,美國毫無通貨膨脹壓力可言,但那完全是因為這些人只看到消費者物價指數的表現。



在我看來這些人應該問問自己,為何現在美國人需要花那麼多錢,才能到巴西、新加坡、澳洲、日本和瑞士旅遊;為什麼他們需要付出較高的代價購買黃金、白銀、天然氣及農產品。甚至還應該要問:「為什麼新興國家表現遠比美國、歐洲來得好?」



聯準會當然可以想印多少鈔票、就印多少鈔票,但是聯準會所不能控制的是──錢會往哪裡去。聯準會和克魯曼(另一偉大的泡沫支持者)也無法控制會製造出經濟還是金融方面的泡沫。以這些人的影響力,應該可和精神領袖葛林史班共同成功創造出九○年代的美股泡沫,以及之後的房市泡沫。所以說,我們千萬不要低估這些「貨幣殺手」的力量!

我們可以說,所有刺激方案與印鈔行為,看來都難以幫助美國經濟,這些貨幣政策反而助長新興國家的經濟與資產,創造出繁榮與興盛的景象。




所以美國表現落後新興國家還能怪誰呢?看來美國自己難辭其咎。

台幣走強 外幣保單現雙率風險

更新日期:2010/10/18 04:11


記者王孟倫/專題報導





受到近期新台幣走強、美元轉弱之影響,外幣保單在市場出現熱賣;金管會提醒,外幣保單多屬6年以上的「中長期契約」,期間匯率變化難測,保戶在契約到期領取保險金,可能因保單計價之外幣走貶而造成損失,提醒消費者購買該類保單時,應特別注意匯率風險。





外幣保單向來是國內保險市場的熱門商品,例如美元或澳幣的利率都比新台幣高,購買類似條件的保險商品,外幣保單不僅比新台幣保單便宜,報酬率也相對較高,加上近來新台幣走強,不少民眾認為美元仍是世界主要貨幣、未來匯率遲早會回升,使得美元貨幣保單更獲得市場青睞。





金管會保險局指出,我國自2004年5月及2007年8月分別開放外幣投資型保單與外幣傳統型保單;截至今年9月8日為止,金管會總計核准17家保險公司經營外幣投資型保單,13家保險公司之外幣傳統型保單。





不過,保險局也提醒,國內市場銷售之外幣保單多屬「中長期契約」,契約存續期間短則6年,長則甚至達數十年;未來受益人領取保險金時,可能因為這段期間保單計價之外幣貶值,導致轉換為新台幣後產生匯損。





保險局表示,外幣保單的保險費、保險給付、保險單借款與費用等相關款項收付之幣別,都是使用外幣,消費者購買該類保單時,應特別注意匯率風險;官員指出,國際匯率起起伏伏,就以目前走弱的美元為例,要如何確定未來6年或10年之後,美元幣值一定就會比現在還要高?





尤其,在購買外幣保單前,必須審慎評估保單計價幣別所屬國家之政經變動風險與自身承受匯率風險能力,以及未來是否確有外幣的需求,例如:出國留學或移民。





此外,保險局也強調,國內各類外幣保單已可提供民眾多元化之外幣資產配置選擇;因此,消費大眾如有購買外幣保單需求,應向經金管會許可、並取得營業執照的保險業者購買外幣保單,避免向國內不法仲介購買「境外保單」、也就是俗稱的「地下保單」,以免發生糾紛無法受到國內法律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