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8月 31, 2011

謝金河:玩股票難致富 富爸爸教你存私房股

更新日期:2011-08-03 記者:撰文:李兆華

有「謝國師」之稱的財金文化董事長謝金河,是媒體巨擘,也是以投資股市、房地產與藝術品累積高額資產的富豪。他對「數字」有超強記憶力,股市大事件發生的年代、企業營運的每項數字都記得一清二楚,下屬跟他開會時壓力不小,因為懂得沒他多、記性更是沒他好。

平常表情嚴肅、不怒自威的謝金河,在家其實是個慈父,給兒女最大的自由,不干涉他們的興趣和學業發展。在事業上,他「棄政從股」,也經歷過一番有趣的轉折。在這次訪談中,他難得分享對兒女理財教育的看法,以及自己如何找到一生的最愛—投資。

謝金河出生於雲林,父親僅國小學歷、母親未就學,自小家境並不好。不過,謝金河年輕時曾有過3次一般人都很欣羨的機會,但後來都選擇放棄。因為放棄,所以他現在不是教授、不是警官、不是海關公務員,而是一個知名的股市巨富。

放棄3次好機會 成就現在的投資大師「剛巧我昨天打開抽屜,看到高中(師大附中)期末考的成績單,是全班第1名,當年可以保送師大。」謝金河回憶往事,露出輕鬆的笑容。年少的他猶豫了一個下午,在街上邊逛邊想,決定回家告訴父母他不想當老師,所以放棄,而同班第3名的同學選擇直升,現在是大直國中的訓導主任。

後來謝金河同時參加聯考以及中央警官學校考試,沒想到竟是央警該屆榜首。父親很心動,覺得當警官薪資高又有保障,學費也省,力勸謝金河去念。他想了半天還是放棄,選擇就讀政大企管系。



大學畢業當完兵後,謝金河通過高普考,可以分發到高雄前鎮海關,是俗稱的「鐵飯碗」。他在高雄西子灣閒晃想到天快黑,再度選擇放棄。



「在成長過程中,自己最喜歡什麼,去做就對了!」謝金河說,他成長過程中最鍾情的就是政治,從學生時代就參與政大青年、自強報運作,並幫黨外雜誌寫文章,所以他決定忠於自己。



剛念研究所時,謝金河就進入《財訊》月刊(現改為雙周刊)任職,「財訊剛創立時記者很少,我向其他媒體的政治線資深記者邀稿,每個月20日在咖啡廳聚會討論,隔月10日交稿,合作非常愉快!」謝金河說,他的專長是批判,讓財訊不只是媒體,更是「修理業」,被寫到的人都心驚膽跳。



坦言是政治狂熱的他,進財訊前5年,對股市都是「不屑一顧」,聽到同事在討論股市,竟會覺得庸俗,馬上掉頭離去!但是後來謝金河逐漸體認到:「自家刊物有分析股市,一直不懂說不過去,而且,人要有財富才有尊嚴。」



第1 次買股慘賠 反而開啟研究興趣
用功,是投資的不二法門。謝金河在民國75年聽同事建議,買了生平第1張股票——福昌紡織(已下市)。沒做功課就先買股票,結果當然是慘賠,買進價是17.3元,跌到10元以下,謝金河賠了4成多出場。「雖然是賠錢經驗,卻像幫我打通任督二脈,引發我對投資的興趣,開始大量閱讀。」



當時謝金河還在撰寫研究所畢業論文,他靈機一動,決定寫「台灣證券發展史」。於是跑去圖書館把《經濟日報》調閱出來,由於台灣股市是從民國51年開市,他就從同年創刊的經濟日報開始看,再看較晚創立的《工商時報》,把這2份報紙全部看完後,他對台灣證券發展史了然於胸,而且對數字過目不忘,全都背了下來。



後來他再創立《財訊快報》(現改為財金雜誌),成為當時坊間最具影響力、也最貴的證券報紙,讓報社收入豐碩,也幫當時仍年輕的謝金河賺進了不少財富。「無論加班到多晚,我每天早上都吹著口哨上班,甘之如飴。」謝金河想告訴年輕人,工作還是選自己喜歡的最重要,有熱情才有動能,再累也開心。「財訊這棟大樓從民國74年買到現在,我從未想要離開這裡,一磚一瓦,都是感情。」



讀懂了台灣證券市場的脈動,謝金河開始積極買股票,分散投資在2、30檔個股,至今「分散持股」還是他堅守的法則:「好處是我能了解多種產業,熟知每種產業的財報及特性,而且不會因為資金太集中在某檔個股影響到股價。」他再補充,「不只財報數字,台股代號我記得1千家以上,港股至少300多家,陸股也記得200多家。」

記數字能為投資帶來很多好處,像是記個股代號,可省下不少查詢時間,記財報數字更可知道一家公司或一個產業的變化。他第1次遇到鴻海(2317)董事長郭台銘時,對於鴻海自上市以來的營收變化如數家珍,讓郭台銘佩服不已。但這不全因為他天賦異稟,謝金河強調:「數字一定要常用、常複習,才會記得牢。」



他有點俏皮的舉例:「要我打電話給妳,我要查很久才知道號碼,因為我們不常聯繫。但是打給我太太,是每天必做好幾次的事,她的電話我當然熟。」謝金河說,每天早上5點多起床,他會先把中央社、彭博資訊等媒體的新聞做好筆記,所以不能只說他是記憶力好,該說他一直都很用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