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11月 20, 2011

給年輕人的12條經濟學定理


整理/吳怡靜| 2011年10月|天下雜誌483期

十月十日,今年諾貝爾獎最後宣布的壓軸獎項──經濟學獎──在瑞典斯德哥爾摩揭曉,
由兩位同樣六十八歲的美國學者摘冠。


紐約大學的薩金特(Thomas J. Sargent)和普林斯頓大學的席姆斯(Christopher A. Sims)
,兩人的獲獎主因,是「研發出多種方法,為經濟政策與GDP、通膨、就業、投資等,不
同變數間的因果關係,找到了解答,」為現今的總體經濟分析,奠定重要基礎。


在財經專家眼中,兩人都是早該得獎的總體計量經濟學大師,擅長使用複雜的數學模型,
分析不同的政策對總體經濟的影響。


一頭稀疏捲髮的薩金特,一九八○年代就以「理性預期」理論成名。當年,與他並駕齊驅
的盧卡斯(Robert Lucas),早在一九九五年獲頒經濟學獎。難怪盧卡斯在芝加哥大學的
學生、經建會主委劉憶如直說,薩金特「早就該得了。」


理性預期學派基本上認為,政府的政策,會與人們的預期相互作用。包括貨幣和財政政策,
只有在未被預測到的情況下,政策才會影響實際的產出和就業。


所以,過去已經用過的政策(例如景氣刺激計劃),不太可能再產生作用了。因為,它很容
易被預測到,家庭和企業都會調整他們的預期,以適應新的現實。


另一位得獎的席姆斯,則是專研計量經濟方法的專家,發展出利用「向量自我回歸」(VAR)
的計量工具,分析經濟數據。


席姆斯白髮濃眉,低調不多話。即使得知獲獎,面對媒體追問,也只淡定指出,他與薩金特
的研究方法,有助於「找到一條路」,走出眼前的全球金融危機。


然而,這麼複雜嚴重的經濟難題,是沒有速效解方的。「要是我能找出簡單的答案,我早就
昭告全世界了,」他直言。


兩位經濟大師一身學究味,平時談話充滿了「技術含量」。不過,二○○七年加大柏克萊分
校的畢業典禮上,薩金特難得地以通俗易懂的語言致詞,為年輕人整理出十二條簡單、卻寶
貴的經濟學定理。


我還記得多年前,我自己從柏克萊畢業時,心情有多高興。只是我當時覺得,那些致詞
演說都太長了,所以我要長話短說。


經濟學,就是經過整理的常識。以下,是這門美妙的學問,所傳授的一些寶貴啟示。


經濟學傳授的十二個啟示


一、世上有許多事情,雖然令人渴望,卻是不可行的。


二、無論是個人或群體,都會面臨「取捨」(tradeoffs)的難題。


三、別人對於他們自己的能力、成就,和喜好所掌握的資訊,絕對比你更多。


四、每個人都被誘因(incentives)所影響,包括那些你想幫助的人們在內。這正是為什
麼社會安全網的運作,達不到原先預期的原因。


五、公平和效率之間,必須有所取捨。


六、當賽局或經濟處於某種「均衡」狀態時,人們會滿足於自己的選擇。也正因為如此,
善意的外人,很難再去做出任何更好或更壞的改變。


七、未來,你們也會被各種誘因所吸引。所以,你們會發現,有些承諾是自己想做卻做不
到的。因為你們曉得,實現這些承諾,是不符合自己利益的。


送給大家的啟示:在你們做出任何承諾之前,務必先想清楚,將來要是情況有了改變,你
還願意堅守原先的承諾嗎?唯有如此,才能建立你的信譽。


八、政府和選民同樣也會受誘因影響。所以,政府有時就會倒債,政策也會跳票。


九、上個世代累積的成本,有可能轉嫁給下一代。各國政府債務以及美國的社會安全體系,就是這樣(但新加坡的社會安全體系,卻是例外)。


十、政府花錢,最後都是人民買單──不是今天,就是明天;不是必須加稅,就是會被通膨吃掉所得。


十一、大部份的人,都希望讓別人為「共用物品」與「政府移轉性支出」(譯按:例如社會福利支出)付費。


十二、市場價格是以所有交易者的資訊加總計算的,所以,我們很難預測股價、利率和匯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