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8月 31, 2011

謝金河:玩股票難致富 富爸爸教你存私房股

更新日期:2011-08-03 記者:撰文:李兆華

有「謝國師」之稱的財金文化董事長謝金河,是媒體巨擘,也是以投資股市、房地產與藝術品累積高額資產的富豪。他對「數字」有超強記憶力,股市大事件發生的年代、企業營運的每項數字都記得一清二楚,下屬跟他開會時壓力不小,因為懂得沒他多、記性更是沒他好。

平常表情嚴肅、不怒自威的謝金河,在家其實是個慈父,給兒女最大的自由,不干涉他們的興趣和學業發展。在事業上,他「棄政從股」,也經歷過一番有趣的轉折。在這次訪談中,他難得分享對兒女理財教育的看法,以及自己如何找到一生的最愛—投資。

謝金河出生於雲林,父親僅國小學歷、母親未就學,自小家境並不好。不過,謝金河年輕時曾有過3次一般人都很欣羨的機會,但後來都選擇放棄。因為放棄,所以他現在不是教授、不是警官、不是海關公務員,而是一個知名的股市巨富。

放棄3次好機會 成就現在的投資大師「剛巧我昨天打開抽屜,看到高中(師大附中)期末考的成績單,是全班第1名,當年可以保送師大。」謝金河回憶往事,露出輕鬆的笑容。年少的他猶豫了一個下午,在街上邊逛邊想,決定回家告訴父母他不想當老師,所以放棄,而同班第3名的同學選擇直升,現在是大直國中的訓導主任。

後來謝金河同時參加聯考以及中央警官學校考試,沒想到竟是央警該屆榜首。父親很心動,覺得當警官薪資高又有保障,學費也省,力勸謝金河去念。他想了半天還是放棄,選擇就讀政大企管系。



大學畢業當完兵後,謝金河通過高普考,可以分發到高雄前鎮海關,是俗稱的「鐵飯碗」。他在高雄西子灣閒晃想到天快黑,再度選擇放棄。



「在成長過程中,自己最喜歡什麼,去做就對了!」謝金河說,他成長過程中最鍾情的就是政治,從學生時代就參與政大青年、自強報運作,並幫黨外雜誌寫文章,所以他決定忠於自己。



剛念研究所時,謝金河就進入《財訊》月刊(現改為雙周刊)任職,「財訊剛創立時記者很少,我向其他媒體的政治線資深記者邀稿,每個月20日在咖啡廳聚會討論,隔月10日交稿,合作非常愉快!」謝金河說,他的專長是批判,讓財訊不只是媒體,更是「修理業」,被寫到的人都心驚膽跳。



坦言是政治狂熱的他,進財訊前5年,對股市都是「不屑一顧」,聽到同事在討論股市,竟會覺得庸俗,馬上掉頭離去!但是後來謝金河逐漸體認到:「自家刊物有分析股市,一直不懂說不過去,而且,人要有財富才有尊嚴。」



第1 次買股慘賠 反而開啟研究興趣
用功,是投資的不二法門。謝金河在民國75年聽同事建議,買了生平第1張股票——福昌紡織(已下市)。沒做功課就先買股票,結果當然是慘賠,買進價是17.3元,跌到10元以下,謝金河賠了4成多出場。「雖然是賠錢經驗,卻像幫我打通任督二脈,引發我對投資的興趣,開始大量閱讀。」



當時謝金河還在撰寫研究所畢業論文,他靈機一動,決定寫「台灣證券發展史」。於是跑去圖書館把《經濟日報》調閱出來,由於台灣股市是從民國51年開市,他就從同年創刊的經濟日報開始看,再看較晚創立的《工商時報》,把這2份報紙全部看完後,他對台灣證券發展史了然於胸,而且對數字過目不忘,全都背了下來。



後來他再創立《財訊快報》(現改為財金雜誌),成為當時坊間最具影響力、也最貴的證券報紙,讓報社收入豐碩,也幫當時仍年輕的謝金河賺進了不少財富。「無論加班到多晚,我每天早上都吹著口哨上班,甘之如飴。」謝金河想告訴年輕人,工作還是選自己喜歡的最重要,有熱情才有動能,再累也開心。「財訊這棟大樓從民國74年買到現在,我從未想要離開這裡,一磚一瓦,都是感情。」



讀懂了台灣證券市場的脈動,謝金河開始積極買股票,分散投資在2、30檔個股,至今「分散持股」還是他堅守的法則:「好處是我能了解多種產業,熟知每種產業的財報及特性,而且不會因為資金太集中在某檔個股影響到股價。」他再補充,「不只財報數字,台股代號我記得1千家以上,港股至少300多家,陸股也記得200多家。」

記數字能為投資帶來很多好處,像是記個股代號,可省下不少查詢時間,記財報數字更可知道一家公司或一個產業的變化。他第1次遇到鴻海(2317)董事長郭台銘時,對於鴻海自上市以來的營收變化如數家珍,讓郭台銘佩服不已。但這不全因為他天賦異稟,謝金河強調:「數字一定要常用、常複習,才會記得牢。」



他有點俏皮的舉例:「要我打電話給妳,我要查很久才知道號碼,因為我們不常聯繫。但是打給我太太,是每天必做好幾次的事,她的電話我當然熟。」謝金河說,每天早上5點多起床,他會先把中央社、彭博資訊等媒體的新聞做好筆記,所以不能只說他是記憶力好,該說他一直都很用功。

星期三, 8月 24, 2011

〈今周刊〉垃圾造富傳奇 資源回收業成長穩健 巴菲特都看好


有一個數字比中國領先全球的GDP(國內生產毛額)成長率跑得更快,那就是當地垃圾產出的成長率。據統計,中國每年製造垃圾約一.五億噸,而且以每年近一○%速度成長;至二○二一年,中國年產垃圾將突破二億噸。累積的龐大廢棄物總量,刺激廢棄物處理業高速成長,儼然成為資本市場的重要族群。在台灣,由於電子產品均含有大量金屬,從事資源回收與廢棄物處理的公司,也陸續成為股市的焦點。
其實對投資大師而言,廢棄物處理業早已是他們的投資重心,「股神」巴菲特就是其中之一。去年四月,巴菲特旗下的波克夏海瑟威公司傳出投資垃圾處理商合眾服務(Republic Service Group),消息一出,中國的華光股份、合家資源等廢棄物處理公司股價應聲大漲。巴菲特投資垃圾處理公司的理由是,美國平均每人製造的固體垃圾量正不斷上升,從業務潛力來看,垃圾處理廠商自然是相當理想的投資選擇。
垃圾處理有三種途徑,就是掩埋、焚燒與回收。由於掩埋較缺乏效率,不符合環保原則,因此除了部分特殊垃圾必須以固態掩埋,焚燒及回收處理廢棄物是降低垃圾量的主要方式。
在台灣、香港兩地的股市當中,興櫃掛牌的可寧衛是專營廢棄物掩埋業務的廠商。除此之外,還可找到光大國際、中金再生、崑鼎、佳龍等十一檔個股,屬於廢棄物相關個股,投資人可以由個別公司的業務與財務結構,從中尋找潛力標的。
在台股當中,以垃圾焚化為主業的公司首推崑鼎。去年崑鼎營收主要來自認列信鼎、倫鼎等四家子公司投資收益,其中信鼎經營八個焚化爐,處理垃圾總量比率達三三%;處理事業廢棄物的暉鼎市占率也達到一四.七%,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的垃圾處理、焚化爐營運業者。
若以項目區分,垃圾處理費收入占崑鼎合併營收四三%,售電(來自於焚化發電)收入占三九%,是公司兩大主力業務。檢視歷年財報可看出,經營「獨家」生意的崑鼎業績逐年躍升,而且幅度頗為顯著。
■焚化概念一:崑鼎
搶進中國垃圾發電  跨足太陽能發電
例如一○年公司接手經營澳門特殊及危險廢棄物處理站後,合併年營收脫離過去二十六億元的區間,來到三十.八億元,稅後淨利也達四億元,每股稅後純益(EPS)達八元,今年第一季則有一.八七元。崑鼎去年營業利益率和股東權益報酬率(ROE)均接近○七年高點,股東權益報酬率更是這十一家最高的個股,成為帶動股價走強基本面因素。

公司指出,未來營運目標除爭取國內汙水下水道及水資源處理BOT案,還與中國廣日集團合資廣鼎公司,搶攻中國垃圾發電市場;另與太陽能業者昱晶跨足太陽能電廠系統,也是今年重點。值得注意的是,崑鼎透過持股四九%的廣鼎,未來將負責廣日旗下八座焚化爐的經營,同時公司也將陸續開拓上海、北京、港澳及東南亞市場,海外市場帶給崑鼎的貢獻程度,值得長期觀察。
崑鼎漲到一六三.五元後,出現一波大幅修正,技術面的頭部幾乎已經完成,但在跌破年線後,股價隨大盤強勁反彈。儘管業務獨特,發展前景也看好,但考量其籌碼流動性較低,每日平均成交量只有一、二百張,投資人布局時,必須一併考量出脫不易的風險。
在港股,和崑鼎同樣從事垃圾處理的公司為光大國際。由於中國垃圾量不斷攀升,光大國際自去年至今共取得二十個環保類公共工程,一○年光大營收和稅後淨利比○九年大增六五%,目前握有發展案件數達五十二個,東南沿海的江蘇蘇州、宜興、江陰與常州,光大都設有垃圾焚化發電廠,山東萊陽、淄博等地則建置生質燃料電廠。公司指出,今年資本支出累計將達到二十億元人民幣,其中半數將開發垃圾焚化發電設施。
■焚化概念二:光大
中國補貼焚化垃圾發電  將長線受惠
由於建造及營運環保設施占總營收達八成,光大國際可說是不折不扣的垃圾資源股。在進入門檻高、業務發展迅速的影響下,光大國際獲利能力也相當不錯,這點從公司營業利益率連續四年走升、去年高達三四.九%即可觀察到。
以垃圾當燃料發電,可以減少以煤炭為能源的火力發電比重,減輕環境汙染壓力,這是中國「十二五規畫」最重要的施政目標之一。為鼓勵企業焚化垃圾發電,中國除補貼企業垃圾燃燒每噸數十元人民幣處理費,焚化爐所產出的每度電力,官方另行補貼○.二五元人民幣。在政策支持下,焚化爐產業的前景不容小看,本業處於快速擴張的光大國際,將是長線的受惠標的之一。
然而從去年底股價見高點之後,光大就一路陷入修正,月線更連續收黑K線,呈現大「M」頭的不利形態,未來股價最好能在底部量縮,才是比較適合的切入時機。
中金再生和齊合天地,兩者同樣經營廢金屬回收業務,但兩者不同之處在於中金再生直接在中國回收金屬,而齊合是在國外採購混合廢金屬,再進口至中國加工。雖然齊合獲利能力和股東權益報酬率較佳,但以規模而言,中金再生卻遠大過齊合。為掌握更多市場,中金再生去年底與天津鋼管合資成立新公司,跨入不銹鋼廢料、拆車和廢棄家電業務,因此中金再生仍值得注意。
觀察技術面,中金再生股價由年初一一.七元港幣高點快速回檔,跌破前波低點八.二七元後,在七.八元附近初步止跌。由於中金股價在此區間測試多次均未跌破,低點八元附近或許是不錯的布局機會。
■回收概念:金益鼎
轉投資中國有成  KD值出現黃金交叉
在台股中,業務與中金再生接近的金益鼎,成長性也值得觀察。金益鼎是國內現有五家可處理有毒「A類廢棄物」廠商之一,轉投資的天津泰鼎、杭州大洲和江蘇連雲港等子公司營收穩定成長,前七月合併營收比去年成長三六%,也讓合併獲利能力提升不少,上半年EPS達一.八九元。
在技術面方面,金益鼎股價今年拾級而上,月KD值帶量出現黃金交叉,且K值已突破五十的多空分界,但隨著指數回檔,金益鼎月線隱隱有上攻無力、回檔做出頭部形態的跡象,即使長線業務前景樂觀,仍不宜在盤整期間太過進取。
再放到日線來看,當金益鼎嘗試突破五十元壓力區失敗後,賣壓隨即湧現、股價重挫回檔,在跌破所有均線後暫時止跌。未來投資人除了要耐心等待量縮止穩的時機,也要注意金益鼎成交量相對偏低的問題,以避開流動性風險。
/撰文/
周岐原

星期五, 8月 12, 2011

Money雜誌專欄12月號- 中國雞王-大成長城的微笑曲線







將近五十年前,韓浩然在臺灣創辦了大成集團,當時不過是一家位於台南的小型豆餅製造商與榨油廠,全廠僅有12名的工人。五十年之後,韓家完成交班給第二代的四兄弟,這時的大成長城已經成為叱吒兩岸,年產能兩萬隻肉雞的「中國雞王」,並往亞洲最大蛋白質供應鏈公司的目標邁進。
大成的關鍵競爭力在於它的營運模式精確的掌握了微笑曲線的兩端,一方面深耕上游的飼料與種雞技術;另一方面則是掌握下游連鎖業者的訂單或自行跨入餐飲通路市場,至於中間的養殖過程則是透過契作的方式外包給大大小小的養雞戶代養。翻開大成長城這五十年來的成長史,我們可以發現他是不斷巧妙的運用併購、合資與垂直整合來成就今天的事業版圖。
垂直整合,利潤分享
大成雖被譽為中國雞王,但實際上它自己是不養雞的,這就像是宏碁或惠普這些筆電品牌業者自己不生產筆電是一樣的意思,這些企業都透過生產外包來提升獲利能力與縮短營運週期。大成從種雞蛋孵出小雞後,就提供契約農戶自有的飼料委由代養,等小雞養大後,再由自家的電宰場電宰分銷。這對於中國農民來說不僅省去了自行銷售的困難,還有了穩定的收購價格,雖然毛利不高但也還能過得不錯,自然就會一批一批的歸入大成集團的麾下。
生產外包的營運模式必須擁有兩項關鍵的能力,一是確保有充足的銷售渠道,而另一個則是確保外包生產的品質。從大成的發展歷程來看我們可以發現它往上游掌握飼料與種雞的技術來控管品質,另一方面他則是跨入下游餐飲通路市場以確保銷售的管道,也正因為如此,他才得以透過外包代養的模式快速拓展市場地位,而這樣一個完整的價值鏈,也成為了後進者最大的進入障礙。
掌握上游飼料與種雞技術
眾所周知的「雞王」大成長城事實上是由飼料業起家的,即使到了現在,飼料事業還是佔了大成長城將近60%的營收。在發展飼料事業的過程中,大成多次與美國的飼料業者如LAND OLAKE COCENTRAL SOYA合資以取得先進的技術與配方,同時也透過了併購長城麵粉與大連糧紅取得生產麵粉的技術,而在養雞事業方面則是與新加坡政府在中國東北合資並取得天津萬達肉雞一條龍股份及併購立大上海肉品加工廠來快速拓展肉雞市場的地位。
全球肉品的生產已經進入科學化量產的時代,想要透過外包生產以快速的佔有市場,卻又必須確保一定的產出品質,那麼最好的做法就是要維持一貫的飼養方式與種雞來源,大成透過了併購與合資來確保上述的技術,而這也是為什麼他能夠成為肯德基與麥當勞兩大連鎖速食業者在中國最大的雞肉供應商的原因。
跨足下游餐飲,了解終端需求
與肯德基或麥當勞這樣的連鎖業者合作為大成帶來了穩定的訂單與獲利,事實上,為了瞭解終端客戶的需求,大成不僅透過上述BtoB的方式銷售自家的產品,它更是直接投入終端的BtoC與餐飲市場站在第一線面對消費者,了解消費者喜愛的是什麼樣的產品,並且針對市場的需求做品種與飼料的改良來迎合消費者的口味。
BtoC市場部分,大成集團透過「姊妹廚房」的品牌將生鮮及熟食的加工雞肉透過量販店、超市及百貨公司等不同的通路販售。由於過去主力產品為BtoB市場,毛利僅有20%左右,未來自有品牌雞肉的發展將有助於大成集團毛利的提升。
而在大成集團餐飲服務事業群中,包括有鼎泰豐、季諾意式休閒餐廳、大成家美食餐廳、台灣漢堡王餐廳、日式滕博殿料理、岩島城麵包及義大利ILLY咖啡館等超過20個連鎖的品牌,當然使用的都是自家的肉品與麵粉。透過跨足下游的餐飲通路合作,大成不但更了解消費者的喜好也取得穩定的訂單,同時也替將來跨足其他肉品市場預先鋪好道路。
大成集團未來最大的發展潛力當然還是在於中國市場。目前中國人民主要的消費肉品中仍以豬肉與雞肉佔了大宗,而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逐漸由沿海轉向內地,整體中國對於雞肉需求量也可望逐漸成長,而目前居於領導地位的大成集團自然是最大的受益者。除此之外,長期來看大成集團還有兩個充滿潛力的明日之星事業。一個是前面提過的餐飲事業,另一個則是想要複製雞肉事業經營模式的豬肉市場。
雖然大成長城目前位居市場領先的地位,然而未來卻不一定能夠一帆風順。例如最近剛在中國創業板上市的聖農發展(002299.SZ)同樣獲得中國肯德基的青睞成為主要供應商之一,而豬肉市場則是已經有中國雨潤(1068.HK)搶展市場領先地位。
然而不論是在雞肉或是豬肉市場,目前的領導者都尚未佔有10%以上的市佔率,大成雖然暫時取得領先,但能否成為名符其實的「雞王」,仍有待韓家四兄弟共同攜手持續努力打拼下去。
本文同步刊載於Money雜誌12月號

星期四, 8月 11, 2011

歐美債風暴 台灣逃不掉


2011-07 天下雜誌 477期作者:張翔一

精采重點:



債信危機籠罩全球,歐豬五國與美國舉債二十二兆美元,成為全球經濟最大的未爆彈。

 
七月起,全球從「歐豬五國」的希臘、義大利,到「老大哥」美國,幾乎同步發生債信危機。一時間,包括台灣在內,各國央行聞「債」色變,紛紛急著計算,若歐洲、甚至美國國債違約、降評,會對國內金融業、經濟成長產生多少衝擊。
經濟學家甚至出言示警,「第二次金融危機恐怕不遠,規模只會比上次更大。」
正當全球股、債、匯市同步陷入緊張情緒,大幅震盪時,上週四,歐盟峰會決議,對瀕臨破產的希臘,擴大進行規模高達一五九○億歐元的第二波援助,同時增加歐洲金融穩定基金(EFSF)的權限。必要時可在債券交易市場,購買已被信評公司打入垃圾級的希臘、葡萄牙、愛爾蘭國債。
而美國延宕多時的舉債上限,儘管截至七月二十四日仍未達成共識,各界仍預期會在八月二日最後期限前,驚險過關。
加上不久之前,同樣陷入違約危機的義大利,成功發行高達六十八億歐元的新國債,解決了「跳票」的燃眉之急。看起來,籠罩全球的債信危機,似乎暫告一段落。上週末的歐美股市,甚至上演一波反彈逾百點的「慶祝行情」。
但是,危機真的解除了嗎?
先從二十二兆這個數字談起。
二十二兆新台幣有多大?約等於十四個最新出爐的全球首富、墨西哥財閥卡洛斯.斯利姆,而且可以買下全台灣所有的上市公司。
二十二兆美元呢?依目前的匯率計算,等於四百個全球首富,二十九個台灣股市總市值。或者,等於三十七.五個破產時的雷曼兄弟總債務。
天文數字國債  全球共擔

這個天文數字,正是近來在全球債信市場聲名狼藉的「歐豬五國」和全球「老大哥」美國,至今的債務總額。
這個堪稱有史以來最大的債務,早已「大到不能倒」,卻仍持續膨脹,已成為全球經濟最大的未爆彈。
當然,已經紛紛逼近或成為垃圾債券的「歐豬五國」共八兆多美元國債,和連續九十餘年來,都被評等機構和各國銀行視為最安全資產、如今已達十四兆的美國國債(其中近十兆對外發行),不能一概而論。但美債一旦出狀況,哪怕僅是被信評機構降評,對全球的衝擊,卻較歐債有過之而無不及。
「即使短期內提高舉債上限,美債違約和被降評的風險,仍將持續存在。一旦被全面降評,將引發全球一連串連鎖效應,」匯豐銀行美國首席經濟學家凱文羅根(Kevin Logan)在七月底最新的研究報告中示警。
他指出,全球各大金融機構,尤其保險業,資產中往往都有大量的美國債券,美債被降評,也等於他們同時遭到降評。他們要維持信用,勢必要減持手中的美債,買進其他資產或轉為現金。如果全球金融業拋出美債,將進一步壓低美債價值,提高美國政府舉債成本,形成惡性循環。最後,甚至連持有最多美國國債的各國央行,都會受到衝擊。
債務爆衝  台灣啟示
以台灣為例,央行日前公布全體金融業對「歐豬五國」的曝險餘額,約兩千億元新台幣。如果歐豬五國全部破產,等於台灣將重演一次○六年時的雙卡風暴。
但若美債遭到全球拋售,台灣以央行為主,持有美國公債全球第六高,共一千五百多億美元,這是全國人民的外匯存底,衝擊將會更全面。


一位國內金融業高階主管語氣急促地說,「央行不能光要求我們算曝險餘額,現在它自己也要算算美國國債的風險吧。」
「短期內,歐美債信風暴已經受到控制,」花旗銀行台灣區首席經濟學家鄭貞茂說,「但不能否認,規模如此巨大的歐美債務,已經成為目前影響全球經濟最大的風險之一,而且這個現實,恐怕三到五年內都不會改變。」
歐美各國欠下的龐大債務,看似離台灣很遠。但金融海嘯的前車之鑑,卻血淋淋的證明,透過全球緊密連結的金融體系,歐美債信風暴,除了造成市場震盪,衝擊每個投資人的荷包之外,更可能形成系統性風險,重傷台灣的經濟。
例如,全球經濟專家大多預期,深陷財政赤字、復甦腳步又不見顯著起色的美國,近期內再度提出QE3(量化寬鬆貨幣政策)的機率大增。
這也代表,目前在全球流竄的廉價美元熱錢,非但回收之日遙遙無期,甚至還會更泛濫。熱錢流竄,造成各國通膨,股匯市波動。
「美國近年來,利用國際貨幣鑄幣特權,把自己的(債務)問題,轉化為各國的(熱錢、通膨)問題,」本土金控主管指出,「未來這問題會愈來愈嚴重,政府不能只依賴央行,要有更完整的配套措施。」
面對美國印鈔形成的熱錢威脅,經建會主委劉憶如就多次提出,台灣沒有加入IMF等國際金融安定組織,應加強與亞洲各國合作,建立「共同聯防」的金融安全機制,降低國家風險。
財政沒紀律及長遠目標
另一方面,本月接連爆發債信問題的歐美各國,究竟為何債務失控?也值得政府引以為戒。

「金融海嘯讓各國急速擴大舉債,只是目前歐美債信問題的『扳機』而已,」鄭貞茂語重心長地說,希臘、義大利、美國,債務逐年累積到瀕臨失控,各有其背景和原因,但其中影響最大的共通點,卻是「政府財政沒有紀律和長遠規劃,景氣不好時舉債擴大支出刺激經濟;景氣好時也舉債擴大支出,增加社會福利等換取民意支持。」
長期觀察台灣經濟的鄭貞茂不諱言,台灣不論執政黨派,也往往有擴大政府支出,甚至與競爭政黨進行「社福競賽」的傾向,「國家債務不是不用償還的,擴大到最後,就是全民買單,你我退休年限不斷往後延,(政府國債)仍還不清。」
「國家不會倒」的迷思,早已被打破,但國家破產,真正受害的卻是全民。從歐美到亞洲,面對這前所未有的二十二兆美元債務,從政府到個人,再多的戒慎小心,恐怕都不算過分。

「債風暴」中的投資要訣
金融市場頻頻因為歐美的債務危機恐慌蔓延而「抽筋」,在不確定因子仍存、變動劇烈下,究竟該怎麼投資?
答案很簡單,新興市場依然看好,但要避開歐美風險高部位。這些恐慌,多是受資金行情與避險基金短期操作影響,帶來暫時性的下跌,跟基本面相關度不高,尚不致影響未來經濟復甦。
摩根富林明JF亞太高息平衡基金經理人陳敏智,就認為這種波動很平常。他對新興市場,特別是新興亞洲依然看好。他分析,下跌時,反而是逢低進場的好買點。

中國股市是他目前特別看好的區塊。在第三季季節性的食物價格上漲趨緩後,他認為下半年有機會回到領先地位。新興市場債因為成長穩健、離風暴核心較遠,也是他中長期較看好的標的。
歐美股債也並非一無是處。富蘭克林坦伯頓穩定月收益基金經理人愛德華.波克(Edward Perks)就指出,德、法、美仍有不少強健的企業,特別是來自新興市場的營收佔總營收比例愈高者,更能受惠新興市場的高成長。這些公司的股與債,仍是不錯的選擇。
要避免的是歐洲金融業。因為歐洲金融業目前不少仍持有歐豬五國的債券,西班牙的金融業甚至還沒從金融風暴中恢復過來。
歐美債務危機會帶來短期恐慌,但全球經濟將持續成長。原物料行情預期將持續,而金價在不確定因素消除後,可能仍在高點盤旋。雖然通膨趨緩,但沒人能預料QE3會不會重出江湖,繼續推升通膨。
至於歐元究竟會漲還是跌?短期看來,在美國仍是寬鬆貨幣政策、延後升息下,只要歐元區紓困計劃、歐豬五國預算刪減順利進行,加上利率高於美國,今年底前歐元應仍會比美元強勢

難敵印度人 華人學歷高難出頭


 更新日期:2011/08/09 17:12 文/賴建宇
大老闆為什麼都是印度人?印度不只是全球重要軟體服務業大國,更是跨國企業CEO的「出口國」,全球五百大企業CEO第二大來源國正是印度。為什麼華人學歷漂亮,但卻不容易出頭?
【政府愈弱 民間愈強】
常常有台灣的企業主抱怨政府效率低,台灣企業只好自立自強。在印度尤其如此,2011年世界銀行的經商便利度排名,全球183個國家中,印度排名134名,台灣排34名。以在台灣科學園區申請建廠為例,總共需要申請書、租地申請表各一份,另外租地簡報十五份,不懂的地方有單一窗口協助。
在印度,至少要從中央到地方跑80個不同窗口,拿到80份許可。碰到不懂怎麼辦?只能自己想辦法。正是這樣的磨練,讓印度經理人要花更多時間來拉關係、遊說。
【資源愈少愈厲害】
花旗集團執行長,現任萬事達卡執行長班加(Ajay Banga)總是喜歡頭戴錫克族頭巾出席公眾場合。《時代雜誌》報導,他第一次到印度清奈的花旗銀行上班時,看到地上堆滿「大到足以推動飛機引擎的發動機。」後來他才知道,這是為了避免缺電做準備。更久之後他明白,這只是其中一道防線。在印度經商,同時準備好幾套劇本是常有的事。
「必須強迫自己突破限制,找出答案,」Google資深副總裁也是商務長(CBO)阿羅拉(Nikesh Arora)指出。這也是塔塔汽車為什麼可以創造Nano這種在台灣和西方世界沒見過的車。
【克服超低價競爭】
新興市場的興起對於印度人要在大企業突圍也有利,因為他們早就習慣超低價破壞者的競爭。
班加的哥哥,文迪.班加(Vindi Banga)是前聯合利華全球總裁,他擔任印度分公司執行長時,經常要面對當地廠商,提供相似產品但價格只有1/3的競爭。他花了一年的功夫,將聯合利華不斷改良,推向當地市佔率第一。
【語言、多文化優勢】
印度人從小習慣英文思考,是他們進入跨國企業的優勢,更重要是他們早已習慣多語言、多文化、多種族的環境。
從小的鍛鍊,讓他們更快適應環境並更精於溝通。這種特質也讓印度人對於母公司的外派計劃,比起華人更容易欣然赴命。
【如何抓住印度老闆的心?】
對個人來說,除了要盡快熟悉印度腔的英文之外,更重要必須趕快了解你的印度老闆,或者合作伙伴的印度決策者是怎麼思考的。
根據合益管理顧問公司(Hay)研究30位印度領導人發現他們多有道德潔癖。調查顯示,唯一可以和印度老闆媲美道德觀的,是修女。另外,他們幾乎都有異於常人的耐心。人走在印度馬路上,必須要讓路給牛先過。由於特殊的環境和低落的政府效率,企業經營者都很能等待,要想他們中途放棄並不容易。
相對印度經理人擅長從沒有資源中走出一條路,華人擅長的是念書,甚至佔據美國名校中長春藤聯盟、史丹佛、加州柏克萊等名校的高比例註冊名額。但進到職場,要像印度人一樣做到跨國企業領導者的,就更稀有了。

星期六, 8月 06, 2011

卡位與出局 一場傳產勝過科技的趨勢變革

這是一個可能危及你財富、薪水、工作、社會地位的大變革,它將顛覆你對科技新貴的想像,瓦解你對傳產的刻板印象。當上銀技術員年薪領得比奇美電工程師多,當賣燕麥的本益超越NB代工,一場卡位與出局的拉鋸戰,已經重新點燃。傳產IN、科技OUT!將不再只是投資人須關注的議題,而是可能影響我們每個人的一場趨勢變革。
/撰文/賴筱凡、周岐原
猜猜看:有個產業的平均薪資,領先各產業創十年新高,平均月薪逼近七萬元;四八%購屋者,來自某一個產業;其中一家公司,產品毛利率比賣面板、做NB還高,達三五%,這些是什麼產業?
這些數字背後的答案,可能和你想的都不一樣,更超出你的既有印象,它們全都不是來自科技業,而是傳統產業。這是我們從主計處、各家上市櫃公司財報及房仲數據資料裡,發掘到的驚人趨勢,一個攸關你我薪水、財富、工作及社會地位的寧靜革命,一場顛覆你我對科技、傳產想像的變遷,正在發生。
贏者圈大逆轉 新貴易手
三年前的這一天,又是發薪水的日子,即使天氣與現在一樣的熾熱,但在Dennis心裡,看到薪水單的那一刻,其實是寒冷無比。「你能想像,扣掉房租、飯錢、給爸媽的家用,我幾乎存不到錢嗎?」說這話的Dennis,曾經是台灣社會十幾年來刻板印象裡的科技新貴。公立大學研究所畢業之後,服完兵役來到新竹科學園區工作,名片上印的是製程整合工程師,在科技新貴的光環下,這七個字就像燙了金一樣,象徵某種躋身「人生勝利組」的意義。
「年薪百萬、分紅動輒數十張股票」,學長編織給他的美夢,言猶在耳,但當他領到薪水時,卻不是那麼一回事,他掰開手指一算,那一年,他的年薪不過五十萬元,這還是未扣掉無薪假前的數字。
是的,二○○八年一場金融海嘯,把台灣科技業打趴在地上,科學園區裡休無薪假的比比皆是,Dennis還記得主管與他面試時,是這麼說的:「現在已經是最差了,不會再壞下去了。」衝著主管這席話,加上同學也在這家公司工作,退伍不到一個月,Dennis就去報到上班,而這家本該載他搭往「科技新貴」之地的列車,叫作力晶。
Dennis是家裡的長子,父母一路培育他到大,原本以為大好的人生才正要開始,直到他在力晶待滿一年後,景氣的春燕開始飛回來了,半導體廠訂單重新回籠,但景氣春燕始終沒有眷顧DRAM業,他才開始認清現實,「一周光是無薪假就休了四天,同事一個個離職,誰心裡不會恐慌?」他說。
那一年,Dennis不過二十六歲,第一次認知到,成功距離他是如此遙遠,科技新貴的光環從來沒有降臨在他頭上,學長分紅拿股票,一口氣可領六十萬元的景象,他從未體驗過。
前途茫茫,一年四個月後,Dennis決定離開科技產業,他考上了臺塑新事業部門,「我在臺塑領到的第一個月薪水,是五萬多元,比我在臺積電的同學還高!」棄科技轉投傳產懷抱,Dennis不是特例,因為在臺塑新事業部門裡,近兩成的年輕工程師,都跟Dennis一樣,來自科技業,甚至還有臺積電工程師。
「在科技產業真的太累,為了追求生活穩定,才換工作到臺塑來。」這位臺積電前工程師因為考量生活品質,拋下科技新貴光環,到臺塑重新學習,即使在臺積電累積的技術,在這裡壓根兒派不上用場,但他心底明白:「要錢或要命,你是可以自己選擇的。」



人力挪移成為風向球 產業趨勢隱然可見

這是三年前的故事,時至今日,人事已非,因為科技環境的大變遷,早已沒有「要錢或要命」非A即B的單選題,「當你發現,傳統產業薪資不比科技業低,工時卻比科技業短,你會怎麼選?」剛從面板業離職的Maggie,她想給自己一個重新開始的機會。

場景換到位於彰化和美的一家紡織工廠,下午五點一到,張先生簡單收拾了桌上的報表,準備要下班,這是他來這兒上班的第一個月,憑著工作三、四年的經驗,他領到的月薪是三萬多元,而令他意外的是,這樣的薪資水準,居然與擁有同等學歷的竹科工程師一樣多。

很多科技人可能會抗議,認為棄科技轉投傳產懷抱的,不過是少數中的少數,可是,當過去二十年政府砸大錢扶植的DRAM業,進入每季都虧損的惡性循環,面板業也等不到景氣的春燕回來,雙D產業變「慘業」,越來越多科技人在想,到底要跳往什麼產業才對?

DRAM業只是這波科技產業人力大挪移的起點,人力不停流失的焦慮感,開始滲透進面板業,當分紅獎金變成「憤怒獎金」(編按:以前分紅獎金動輒數十萬元、百萬元今已不復在,而感到很憤怒),科技新貴們再也笑不出來了,取代的是對未來的不確定感。

近月來參加數場喜宴的Dennis不諱言,老同學見了面聊工作、聊薪水、聊誰又換了工作。當初為求離家近,而選投傳產懷抱的同學,因為上銀科技來到歷史高價,成了他們最新的羨慕對象,因為誰也沒料到,當初以為進了「人生勝利組」的科技產業,如今,卻隨著產業趨勢改變,人生也跟著大逆轉。

科技、傳產大洗牌 資本市場價值再定位

科技人對產業重新洗牌的焦慮感,並非個案,若重新衡量台灣每個產業的價值,本益比不斷被下修的DRAM業,幾乎是常態分配裡的最後二%,面板業雖不致落到最後二%,卻也同屬在本益比遭大幅修正的族群,就連「保二總隊(毛利率僅二%)」的NB代工,也難擋市場對其價值的重新定位。

這些昔日被資本市場賦予高本益比的科技廠,如今面對大環境的衝擊,經營困難、毛利率下滑其實早就不再是新聞,連季虧損只是一再讓投資人失去信心;反倒過去那些不被看好的傳產業,成了本益比被上調的優勢族群。

所以,聯發科的本益比不再是過去的動輒二十、三十倍,而僅剩十三倍,連帶的IC設計業的價值也被重估,本益比剩不到二十倍的大有人在;過去本益比不到十倍的老牌食品廠佳格,如今坐擁二十倍本益比,統一超本益比甚至達二十五倍。

資本市場對科技、傳產的價值重估,只是第一步,股價才是這次產業結構調整陣痛的開始,因為對趨勢最敏感的市場資金,早就嗅到這波科技業反轉的趨勢。所以,科技股的股價直直落,本益比修正再修正,不少資金從科技股撤退,轉戰非電子股,形成近年來罕見「傳產股總市值大過科技股」的局面。

「台股有成為亞洲那斯達克(高科技股市場)的本錢。」這是外界看待台灣股市懷抱的長期印象,若以上市櫃公司家數判斷,列為科技股的企業占五六%,但若攤開科技股與傳產股的市值變化,高下立判,在被視為亞洲高科技股市的台股中,傳產股總市值,竟然悄悄超越了科技股!

自金融海嘯至今不過三年時間,傳產股和科技股分量已經正式逆轉。我們嘗試從每一筆的數據裡,理出一個趨勢來。果不其然,在《今周刊》統計市值數據時發現:○八年九月雷曼兄弟倒閉時,傳產族群總市值不過是七.二八兆元,這個數字只相當於同期科技股總市值八成。

但三年後的今天,股價創新高、躋身百元俱樂部,不再是科技股的專利,長期追捧科技股的投資人,等不到科技股交出好業績,開始轉向獲利穩定的傳產股,於是,佳格、全家、臺塑、上銀……,一家又一家的傳產百元股成了台股市場的新焦點,傳產族群的價值也開始重新被定義。

科技股「失寵」 市值蒸發數字驚人

根據《今周刊》統計市值發現,今年七月十五日,傳產股總市值來到十二.四六兆元,遠比三年前增加七一%,更一舉超越科技股的十二.一六兆元。這是近年來首見的逆轉,一記震撼彈就這麼丟進了台股市場,宣告科技股不再是投資人的最愛,更正式昭告市場,傳產IN、科技OUT!

一個值得大家深思的數字,說明了科技股在資本市場中「失寵」的程度:今年以來,市值縮水最多的一百檔個股裡,科技股就占了六十九檔,其中不乏鴻海、聯發科、宏碁等大型股在內,僅僅這六十九家科技廠所蒸發的市值,就高達一.五五兆元,這整整是台股總市值的六.五%…

從艋舺少年到數十億身價的創投天王

對大多數人來說,創投業是一個既陌生又帶點神祕色彩的行業,但其總能搶先一步挖掘好公司,獲取豐厚報酬的投資規則,又令投資人十分好奇。被稱為「創投天王」的張景溢,是目前國內唯一在兩岸投資成功的創投業者,他獨創的「產業鏈價值投資法」以及「天龍九部」投資術,正是他致勝的祕訣。本刊獨家取得張景溢的專訪,一窺低調天王挖掘鑽石股的心法。

/撰文/吳美慧

六月底,在一場講座上,來自中國的講者正賣力剖析中國內銷通路的機會;臺下,聽眾聚精會神地聆聽,其中,一位坐在第一排的聽眾除了專注聽著演講人的分析外,還不時低頭翻閱手邊的資料,一一印證相關資訊。可能連臺上的講者都不知道,這位認真的聽眾就是手握十億美元,隨時在找尋投資標的的「創投天王」張景溢。

對大多數人來說,張景溢這個名字是陌生的,但他在兩岸創投界可是赫赫有名。他成立的創投基金,年投資報酬率超過三成,九年賺五倍,成績傲人;而他領導的華威國際集團,更是至今進軍中國投資,唯一績效斐然的台灣創投業者。他精準挑選公司並賦予投資標的新價值的能力,讓廣達董事長林百里、華碩董事長施崇棠,放心把超過一億美元的資金交給他操作。此外,更有美、日、歐洲以及新加坡的政府基金等超級A咖,捧著錢要投資他。

求學這堂課 漫長求學路埋下深厚人脈種子

在創投領域,張景溢不是出道最早,也不是輩分最高的一位,與第一代的創投業者普訊柯文昌,或是聚鼎科技董事長張忠本相比,他算是後輩;但他繳出的成績單卻讓前輩們刮目相看,成了現階段創投業最亮眼的明日之星。他在中華開發任職時的長官張忠本,以「認真、用功」來形容這位昔日部屬;台灣購併與私募股權協會祕書長楊正秋則用「低調、話不多,但卻願意大方分享」,一針見血地剖析出張景溢在創投業勝出的關鍵。

剛滿五十歲的張景溢,給人的第一印象就如同隔壁鄰居般親切,襯衫、西裝褲,拿著智慧型手機與iPad 2,一派標準金融業的打扮。訪談的過程中,他總是認真傾聽,懇切且專業的回答每一個他能夠答覆的問題,甚至連創投業如何尋找投資標的的「商業機密」都願意大方公開。低調的他,幾乎不接受媒體採訪,所以問及私領域或是股東的問題,他總輕聲地以「這應該不是你想採訪的重點」帶過。或許就是這樣謹守分際的態度,讓股東安心地投資他成立的基金。

從小在台北市萬華區長大的張景溢,少年時期喪父,靠著媽媽做生意拉拔長大。為了減輕媽媽的負擔,國中畢業後,他選擇當時還未改制的台北工專五專部電機科就讀。或許血液中流有媽媽做生意的本領,當兵回來後,決定「棄工念商」,考上中興大學夜間部企業管理系,半工半讀。這一念,念出興趣來了,後來還考上政大企管所,最後還拿到上海交通大學企管博士學位。

一般人從高中念起拿到博士學位,大約要花十來年的時間,張景溢可是費了二十五年時間才完成;但這段曲折的路沒有白走,每一個階段都為他埋下人脈的種子。在專科時代,華碩總經理沈振來、前廣明光電總經理簡貞介是他的同班同學;在政大企管所就讀時的同學,張志成、胡斌成等人,成了他後來創業或是一起工作的夥伴。在將事業的戰線從台北拉往中國時,為了徹底了解中國市場,張景溢工作之餘,一邊在上海交通大學念企管博士,一邊設立「華威盃」MBA亞太區創業大賽,藉此找到值得「創造價值」的標的。

工作這堂課 不挑工作,因此了解各種疑難雜症

從念書到工作,張景溢的每一個過程可用「扎實」兩個字來形容。自承對產業研究有興趣的張景溢,在政大念企研所時,對研究集團企業有濃厚的興趣,畢業論文也選擇「集團企業多角化規則形態對內部上市公司財務績效與股價報酬之影響」為研究題目。為了要拆解集團企業對每股盈餘的影響,他把民國六十年到八十年的數據變化逐一摸透,並把集團企業各家子公司的財務數字,一個個鍵入電腦建檔。幾萬筆數字的建檔,這是多麼浩大的工程?但他很有耐心地按進度執行,並進行迴歸分析。張景溢花了兩年時間徹底了解國內集團變化,並將各個集團的消長更迭深化腦海中,也為他日後從事創投業奠下扎實基礎。

這樣的精神,他到中華開發服務仍持續著。民國七十九年,張景溢進入中華開發工作,是他踏進創投領域的敲門磚。剛進去的前六年,他負責投資部門後臺管理,協助第一線找投資案的同事處理投資作業。當時的長官張忠本用「他什麼工作都做」來形容張景溢不挑工作的態度。「媽媽教我不要挑工作,要認真做,不然我就沒工作可以做了。」張景溢謙虛地訴說當年的工作心境,也不經意地透露出,他和母親之間的深厚感情。


因為不挑工作,許多有「疑難雜症」的公司,成了張景溢服務的對象;也因此各產業、各公司的營運特色,甚至是失敗的歷程,他都看得比別人更多。這些別人的經驗在他的腦海中成了印記,也成了他日後挑選投資公司的最佳範本。

由於工作認真,加上工科背景,張景溢被張忠本指派協助處理臺積電與世大公司合併案。這個案子,讓他從後臺走向前臺,清楚地了解合併案的操作模式,他也因此被高層注意。嚴格來說,若沒有世大合併案,張景溢迄今恐怕還蹲在中華開發工作;若沒有張忠本的提攜,張景溢也不會有機會成為今日的他。若說中華開發的工作經驗開啟張景溢踏進創投之門,「失敗」,則是讓他登梯邁向成功的關鍵。

創業這堂課 嬰幼兒用品店的失敗學到經營難處

「失敗給我人生最好的經驗。」張景溢說。原來,他準備離開中華開發時,為了要給媽媽一個驚喜,花了百萬元在住家附近開了一家嬰幼兒用品店,準備讓媽媽經營。等到裝潢好,滿心想要得到媽媽讚許的張景溢,沒想到擅長做生意的媽媽一到店裡,瞄了一眼只說:「這樣的店不會賺錢!」自此就不曾再跨入店裡一步,頭已經洗下去的張景溢只好接手經營。

為了達到經濟規模,及解決人力支援問題,張景溢還開了分店,沒想到卻越做越錯,只好關門大吉。「書本上念的跟實際有很大的落差。」張景溢感嘆說。一路念企管,加上在中華開發服務多年的經驗,自認開店對他而言應該不是太難的挑戰,但沒想到,許多料想不到的事接連出現,尤其是競爭對手,根本不如想像中單純…

勞保+勞退+輕理財

優選高股息股 十年累積千萬退休金。當了二、三十年資訊工程師,近四十歲才認真做退休理財規畫的許正文,是家中唯一經濟來源,曾買錯房子、不當理財,現在靠著持續買入高現金殖利率概念股,累積了上千萬元的退休金。
/撰文/林心怡
我也想現在退休輕鬆過生活,但總是想說再等八年,孩子們大學畢業再說??。﹂今年五十二歲、目前為資訊工程師的許正文︵化名︶打趣地說。
他,與許多為人父母的心態一樣,總覺得要拉拔孩子完成學業、投入職場後,才能真正鬆口氣,正式退休,但事實上,透過累積高現金殖利率股票的理財觀念,現在每年股票股息至少就能坐領八十五萬元的他,的確已達到能享受沒有經濟壓力的退休生活。究竟,白手起家的許正文是如何做到的?
一心購屋收租 忽略財務計算
其實,投資理財路上,許正文和大多數的人一樣,不論在買房、買保單、買股票,都曾因不得要領與方法吃過不少虧,直到人生在接近四十歲的時候,才開始認真規畫退休金的議題。
從一九八三年就擔任資訊工程師的許正文,投入職場第九年,就興起了買房子的念頭,當時對股票投資尚未開竅的他,選擇先買房子存錢,但他買的並不是保值性佳的區塊,反而是﹁山高水遠﹂的深坑路段,﹁那時我想買新大樓,但市區的買不起,覺得深坑那裡環境不錯,沒有多想就買下。﹂
二○○○年時,四十一歲的許正文想再買一戶房子用來收租,作為退休收入的一部分。他回憶,當時適逢﹁林肯大郡﹂房屋倒塌事件的影響,有好一陣子山坡地的房市價格下跌,也確實讓他撿到房價的便宜,但在購屋之前完全忽略了財務計算,簽約不久,就發現兩戶房屋的貸款壓力已嚴重影響生活。
﹁當時兩間房子的貸款一度每月高達六萬多元,幾乎就花光我每個月的薪水,頭寸軋得我喘不過氣來!﹂歷經幾個月的掙扎,許正文深知投資的資金不能全部壓在房地產上,當下決定短時間忍痛賠售深坑的房子。「沒想到,八年前辛苦買下的三十九坪、總價五四六萬元的房子,在二○○○年賣出時,只值四百多萬元!」
他事後檢討:﹁既然是急售,可以想見價錢一定賣不好!﹂所幸,當時許正文另購於文山區總價八、九百萬元的新大樓,至今房價已增值近一倍,約一千六至一千八百萬元,算是「換對增值屋」了。但有了這次購屋經驗,許正文覺得自己還是利用變現性高的投資理財工具,做退休理財規畫比較適合。
但有趣的是,雖然許正文的股市投資資歷從二十幾歲就開始了,但認真鑽研股市,並在台股攢下還房貸與退休金的錢,卻是近十年的事。但在電子股輝煌的年代,許正文曾經靠著持有仁寶、廣達等個股大賺一波,也曾經歷過投資展茂、德寶(均已下市)等,最後股票變壁紙的慘痛經驗。
痛定思痛 悟出上班族致富關鍵
○二年開始,許正文在勤還房貸之餘,年逾四十歲的他,也開始想盡辦法存出「東山再起的第一桶金」,在接下來四、五年內,他努力存款、勤耕投資知識,存款加上投資收益,及曾在服務二十年公司所辦理的優退金三百萬元,已累積逾六百萬元財富。
其間,他勤讀股市相關書籍不下二十本,其中對他幫助最大的,是由劉順仁所寫的︽財報就像一本故事書︾,以及投資大師呂宗耀所著的︽投資者的修煉︾;許正文笑著說,前者提升他閱讀財報的功力,後者強化了他選股的投資邏輯。另外,也正因如此,讓他開始以長線投資的心態,在低檔時大量版面高爾夫球頭製造商復盛,以及窗簾大廠億豐等獲利穩健的傳產公司,檔檔獲利都在八成至一倍左右,戰果頗為豐厚。


﹁拚了大半輩子,雖然年過四十後,我的年薪不過一百二十萬元左右,但依舊能在十餘年後的今天,累積到千萬元的退休金,還能每年固定領個八十到一百萬元的股息收益,憑藉著就是我單純與有耐心的投資規則與執行力。﹂曾經換過三個工作的許正文笑著說,自己平日工作很忙,沒辦法天天看盤,多年投資的心得下來,覺得股神巴菲特式的投資概念,最能幫助他在股市賺到錢。

因此,○五年當他在書店翻閱到由洪瑞泰所著的︽巴菲特選股魔法書︾後,就成了影響他長線投資的重要著作,甚至還打電話報名相關投資課程。﹁我的投資理財觀念逐漸改變,除了落實『每月收入減掉儲蓄等於支出』的原則,也決定把錢『存』在現金殖利率八%以上的股票,開始把這幾年累積的近千萬元財富,大量轉進高殖利率股票。﹂許正文回憶自己的關鍵轉變。

眼光放長加強專業 才能達到獲利目標

在選股與版面邏輯上,許正文一共有六個條件,首先具有競爭力,且產業市場需求持續性強;其次就是現金殖利率五至八%的公司;再來就是近年平均ROE︵股東權益報酬率︶要大於一五%至二○%,且毛利率最好大於二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