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7月 20, 2010

下一次金融危機的5個成因

金融改革法案通過了,此立法旨在為市場提供安全緩衝,防備另一次金融危機的發生,然而這也讓我們產生一個疑問:它是否真的有用?




美國前財政部長 Hank Paulson 曾表示:「毫無疑問地,雷曼兄弟時代如有這樣的法案就太好了。」



他說的沒錯,下一次金融危機爆發之時,監管機構將可掌握更多權力和資訊,更加迅速釐清原由且盡快作出因應。



金改法案功能繁多,可令衍生品交易明朗化、賦予監管機構權限監督不穩銀行機構,且重組破產銀行、召開超級監管機構議會,監督可能威脅金融體系的大型銀行等等。



然而在防範危機於未然的層面,金改案的定位可能就不是那麼有效。以保健和醫藥為例,金改法案是藥物,為明白病灶所在的醫生所用,改善病情。但藥物並無力扭轉一開始讓你生病的成因。



許多不足和失衡之處,導致金融危機脫離監管掌控範圍。最顯而易見的例子便是房地美、房利美和瘋狂傾頹的房屋市場。關於此類議題明年將提交國會討論,但仍有 5 點要項尚未受重視:



1. 全球儲蓄過剩。



哈佛大學教授羅格夫 (Kenneth Rogoff) 聲稱:「金融危機的主要指標之一,在於國家持續有大量資金淨流入,降低借貸成本且使貸款更加容易。」本次危機也不例外:在 1984-1999 年間,美國經常帳赤字占國民生產毛額 (GDP) 比率在 1-2% 之間,然而到了 2006 年,比率已倍增至 6%。



新興經濟體對美國金融體系每年投注入上千億美元,聯準 會(Fed) 主席伯南克 (Ben Bernanke) 將這種情況稱為「全球儲備過剩」。如中國等新興市場經濟體快速成長,將大量資金投入如美國等擁有更多投資機會的已開發國家中,結果造成借貸環境看似優渥且經濟成長快速健全,但事實上情況並非如此。



但知曉危機存在並不等於開始處理,中國仍在快速發展,加速出口且對美國大把灑錢。美國經濟疲弱且赤字高漲,也樂於收受資金。在危機後美國經常帳赤字和 GDP 比落至 3%,然而現在已回升至 4% 且正持續成長。



羅格夫認為這是個問題,他指出:「赤字 GDP 比維持在 1-2% 經濟較為穩固。」



2. 美國高額負債。



美國家庭債務 (抵押貸款、信用卡餘額等等) 在 1990 年代早期和 GDP 比率小於 60%,然而在 2006 年已將達 100%。

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家 Raghuram Rajan 指出:「大部分人民在80-90年代收入相對停滯,然而信貸廣受歡迎,令民眾有能力進行過度消費。你可以持續花錢,但你的收入不一定能相抵。」




至於收入現在更是陷入泥淖,美國失業率在 10% 來回徘徊,而這種痛苦在民眾間並不平等,貧富不均的問題甚至較衰退前更加嚴重,失業問題圍繞在貧困族群之間,但復甦賺錢良機卻為富人所利用。目前房屋貸款債務仍占 GDP 的 90% 以上,且情況並不見好轉。



3. 影子銀行系統。



美國大蕭條期間,民眾絕望地試圖在銀行倒閉前,拿回自己的剩餘存款。本次金融危機嚴重性幾乎均等,但除了交易商以外,其他民眾似乎沒有那麼直接受到衝擊。這是因為本次危機起始點不在家庭金融,而是銀行機構本身。



普通投資人有保證金撐腰,並未立即將資金抽離銀行。但大型投資方如退休基金、銀行、企業等等,並未受到此種擔保。他們使用證券回購融資市場 (repo market) 機制,將資金投入在其他大型機構,交換如抵押貸款支持證券等擔保商品。



這被稱為「影子銀行系統」,是種銀行規範體系,但施行年月尚短,且直至目前仍未受到完整監管。更甚之,此種系統在面對數十年前的傳統銀行體系問題時,同樣脆弱不堪一擊。



今年這種影子銀行體系將受到監管機構控制,需和政府提交完整資訊且接受控管,但目前仍未建立如同存款保險等安全系統。



4. 「錢根本不夠!」



在 1980 年代,金融部門的分紅占總營業獲利 10-20% 之間,2004 年上升到約 35%,是相當可觀的數字。



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家 Simon Johnson 回憶起以往他和一位對沖基金經理人的對話,該經理人和他說:「Simon,這樣的錢根本不夠!只花 1000 萬美元怎麼打發那些參議員?」



Johnson 喟嘆:「這些傢伙的金錢思考單位不是百千萬,而是幾十億美元。」

金融危機會停留在民眾心中一陣子,但不會是永遠。在傷痛過後,銀行家將再次出擊,和政客打好關係,說服他們目前受到的監管過於繁重且不公平。假以時日,毫無疑問地現有監管條例又將化為子虛烏有。




而在金融業分紅與營業獲利比率短暫縮減至 15% 以下後,現在已再度反彈至 30% 以上。



5. 監管制度真的有效?



最讓人憂心的想法是,如果目前金改政策在 2000 年通過,它可能還是無力阻止金融危機爆發。這並不是說它完全無效,金融監管改革確實為監管機構帶來更多預測危機的資訊,的確創造出消費者金融保護機構,或可阻止次級房貸爆發。但許多監管人士擁有足夠情報,只是沒有行動。



市場泡沫總是有能力逃過政府監察的眼光,否則也不會有危機發生。



在 2005 年間,房價飛漲飆升,遠遠超過歷史趨勢紀錄,然而伯南克當時稱房市泡沫化「不太可能發生」。到了 2007 年,他又表示 Fed 官員們「並不認為次級房貸會嚴重影響經濟」。



回首細看金融危機,前 Fed 主席葛林斯潘 (Alan Greenspan) 承認監管機構「確實犯下歷史性的錯誤,經驗告訴我們,危機的確切時期是無法被發現的,而波及範圍和影響程度也同樣不可測。」



葛林斯潘在同一次談話中,表示希望監管規則「自動運作生效,不要依賴易出錯的人類監管方來預期逼近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