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9月 25, 2010

每個人都對.....請搬到國光石化旁住....就知道誰對了....

綠黨反批這些人「活在錢堆裡」
綠黨發言人潘翰聲表示,化工、應工科系教授將環保團體「反對石化業繼續擴張」的訴求,擴大解釋為「反對任何石化業」,是模糊焦點、製造對立,這些利益相關人才是「活在錢堆裡」。






潘翰聲指出,環團反對的國光石化、六輕五期所製造的石化產品,與友達、台積電生產的特用化學品完全不同,前者的產品將來都外銷至中國大陸,台灣宛如「中國的離島工業區」。





潘翰聲認為,化工、應工科系教授對石化產業的討論應聚焦,不該再製造環保與經濟的假對立,有限資源需要放在正確的產業上。潘翰聲認為應公開辯論,不要讓利益關係人繼續大打迷糊仗,「把人民當小孩子騙。」





「環保學者從未說過石化產業今天要完全歸零。」台大大氣科學系教授徐光蓉表示,化工協會的說法過度誇張,台灣的石化產業目前已經過多。經濟部資料顯示石化產品已有高達二成八出口,高耗能產業的耗能比率占了全國的三成五,其中石化業耗能就占了二成八,所創造的GDP(國內生產毛額)卻不到百分之四。




李遠哲:反國光石化不等於反石化
化工學者跳出來挺國光石化,並點名中央研究院前院長李遠哲的論點不合時宜。李遠哲表示,他反對興建國光石化不是要反對台灣所有的石化工業,把兩件事湊在一起「不合邏輯」。






李遠哲透過秘書表示,台灣目前已經有相當多的石化廠,石化產業發展已經夠了,不差國光石化這一座,所以他反對興建國光石化。他強調,因為他反對國光石化就說他反對台灣整個石化工業,是不合邏輯的說法。





李遠哲日前接受媒體訪問時也提到,反八輕不是要反石化,也不是要和企業對立,而是希望台灣各界對二氧化碳排放過高的問題共同努力。





中研院院士周昌弘曾在院士會議中領銜連署反對國光石化案,他也表示不是反對石化業發展,但不要大量碳排放、環境汙染的石化業,「以現在的技術來說,可能嗎?」他對八輕能以高效率的技術大幅降低碳排放的說法存疑。周昌弘曾是六輕興建時的環評委員,「當時六輕也說會用最好的技術,但最後也沒做到」。





至於反國光石化是否會造成大學化工科系學生未來出路的問題,周昌弘說,八輕問題關乎民眾與環境的健康,「讓民眾受難,我不能忍受」。



反對國光石化 學者要求月內進行辯論


針對近日有化工學者,批評反對興建國光石化的學者李遠哲等人「根本是活在象牙塔裡」的說法,全國「反對國光石化在彰化設廠」的連署教授今天發表聲明反駁,指並不反對石化業,而是反對國光石化,他們也要求政府應該中立,並應於一個月內舉辦「國光石化是否在彰化興建」的辯論會。






聲明表示,自8月3日由中研院李遠哲院士、陳建仁院士、周昌弘院士帶領全國「反對國光石化在彰化設廠」的1250連署教授舉行記者會後,提出兩大訴求:反對國光石化在彰化設廠以及召開全國的永續發展會議。但兩個月過去了,政府不但未回應上述兩項的要求,經濟部更是在全國四大報連續兩天廣告石化產業的重要性。





這份聲明也批評政府出錢幫石化業者登廣告,除了有劫貧濟富之虞外,更有裁判兼球員的不公平性,因為國光石化正在最後的環評階段。除了這些問題外,政府更將石化產業對台灣經濟貢獻之真相加以扭曲,並用一些不當的比喻來威脅全國的民眾,譬如「如果沒有石化業,民生物質將成為生活上的負擔」。





近日有化工的學者提出一些似是而非的論調,如「沒有化工,就沒有台積電和友達」,「根本是活在象牙塔裡、不食人間煙火」,「李遠哲若要當環保鬥士,是否願意不穿衣、不開車,讓台灣生活倒退四十年,並且讓政府稅收減半?」等,這些化工學者且希望能與李遠哲及連署反對國光石化的學者們理性討論。





針對上述的發展,全國「反對國光石化在彰化設廠」的連署教授提出底下的嚴正聲明和要求:





1.反國光石化在彰化設廠而非反石化產業:根據8月3日的記者會新聞稿及反對國光石化在彰化設廠的連署聲明書,我們從頭至尾的訴求是反對國光石化在彰化設廠,並未反對整體的石化產業。





2.要求政府於一個月內舉辦「國光石化是否在彰化興建」的辯論會:誠如我們之前所說,國光石化在彰化設廠將造成全國民眾的嚴重影響,包括:個人健康、溫室氣體、生態環境和白海豚、水資源不足、地層下陷、農漁業產品等公共財無法挽回的後果。這些外部成本將遠超過其效益。此議題已成全國民眾及國際觀注的焦點,我們強烈要求政府儘速舉辦「國光石化是否應在彰化興建」的辯論會,讓真理愈辯愈明。





3.政府行政中立:在國光石化環評的最後階段中,政府在此議題是裁判的角色,請勿透過任何行政力量和資源干預此環評審查而造成不公平的結果。





連署學者表示,希望政府能聽到並儘速回應上述的要求,不要讓主流民意被淹沒了。

隱含著何種消息???原來是.....



Nike第一季獲利超越預期




【聯合晚報╱編譯陳澄和/綜合報導】 2010.09.24 02:33 pm







北美市場升溫,耐吉公司上季獲利亮麗,超越分析師預期。

美聯社

服飾銷售擴增帶動北美市場持續回溫,全球最大運動鞋製造商耐吉公司(Nike Inc.)第一季獲利超越分析師預期。



耐吉公司23日發布的聲明指出,8月31日結束的第一會計季淨利達5.59億美元或每股1.14美元,比去年同季的5.13億美元或每股1.04美元成長8.9%,也優於分析師平均預估的每股1美元獲利。



耐吉上季的營收也成長7.8%,達到51.8億美元,但低於分析師預期的52.2億美元。



彭博公司的數據顯示,耐吉來自持續營運的每股獲利,已連續17季超越分析師預期。北美市場銷售如今逐漸回升,走出經濟衰退的陰影。



紐耐吉股價23日在紐約股市以77.67美元收盤,財報發布後,盤後交易大漲5%,以81.55美元成交,今年以來累計上漲18%。耐吉上季在第二大市場中國的銷售擴增11%,達到4.6億美元,包括亞洲、非洲與南美的新興市場營收,更激升30%。

星期五, 9月 24, 2010

經濟成長的假象 台灣接單大陸製造  台灣人民感受不到   所以就。。。。。

社論:高普考 現代新科舉 更新日期:2010/09/24 00:17 社論
中秋節前,高普考放榜,約9萬人的實際到考總數裡,只有3千3百人能如願以償。換言之,1百個考場考生,不到4個人可以圓夢。


高普考愈來愈激烈不是新聞,但公職人員已經奇貨可居到什麼程度?考選部資料顯示,只需高中職資格的普考,此次竟有5名博士考取,其「高資低考」情形恐怕日後將更加劇。

還有,錄取考生最長者57歲,最年輕是20歲,年齡差距超過兩個世代,更說明了高普考已經是「全民運動」。念大學不希罕、高學歷無用、一技之長也派不上用場,愈來愈多人相信,高普考才是幸福人生的保證。

高普考曾經被視為現代新科舉,但這句話已經變得顛撲不破。重點倒不是考試本身,而是古代科舉或現代新科舉之所以被視為值得一搏的「人生戰役」,乃是反映了社會流動性的缺乏,故或求翻身,或求安穩,只能孤注一擲。

農業社會受限於身分等級,世代地位又源於世襲,根本沒有社會流動可言。因此寒窗苦讀,冀求一舉中的,遂成布衣子弟尋求階級翻身的僅存希望。所謂耕讀生活,實際上是浪漫神話,為了爭取極度稀少的科舉資源,耕讀分離才是常態。

那麼作為現代科舉的高普考,其競爭之激烈,簡直是把台灣推回了農業時代。多少人「不耕、不做、四大皆空」,所有一切的準備就是為了考試?多少學生進了大學,寧可在學校蹺課,但卻是乖乖地到補習班報到?多少圖書館,裡頭的藏書沒幾個人借,但使用者竟是帶考試用書在那兒苦讀,把圖書館當K書中心?

高普考哪來的魅力,讓全國老少痴狂?在3、40年前,軍公教還是待遇低、沒發展性的代名詞,而今怎麼完全顛倒過來?

說穿了,不是大家愛當公務員,不是大家喜歡為人民服務,而是台灣愈來愈讓人看不到社會流動的希望。高學歷,沒太大用處;工作長期過勞,但薪水卻動也不動;要繁衍子嗣,現在竟然是事業有成者才敢想的特權……。種種後天的努力與付出,幾乎沒有任何對等回報;環顧四周,除了高普考之外,還有哪個職業能夠給妳一個穩定的體面日子可過?

高普考拚破頭,不過是鐵達尼號下沈時,大家搶搭的救生艇罷了。當學歷不分高低,世代不分老少,都搶著要搭高普考這艘救生艇時,等於台灣社會流動之窗被貼上了封條。

兩篇文章的對照....有人吃飽沒事做嗎?????

挺國光 化工學者嗆李遠哲活在象牙塔



國光石化環評即將定案,國內大學院校55個化工相關科系教授佔一半成員的台灣化學工程學會,今天站出來力挺國光石化,針對中研院長李遠哲率院士和環保人士反對國光石化,包括、台大、交大、成大等化工科系主任、教授,認為李遠哲講的話不見得都對,不能活在象牙塔只講個人理想。學者強調台灣沒有化工產業就沒有鴻海、台積電等電子業、面板業,就沒有經濟發展,為了真理,化工學者願意挑戰李遠哲,進行理性辯論。(戴瑞芬報導)











交大應化教授張豐志認為,李遠哲根本活在象牙塔,如果他反對石化污染,那麼開車是石化污染最嚴重,李遠哲難道就不要開車嗎?大家都可以回到四、五十年前只騎腳踏車的生活品質嗎?他認為李遠哲這批人都是不食人間煙火










『李遠哲雖然是讀化學但他是象牙塔的人,根本不知道化學,把化學想得太簡單了,沒有跟經濟合在一起。你看這些李遠哲找出來這批反對的人,差不多都是不食人間煙火的人。』










成大化工系系主任陳進成強調,李遠哲講的話不見得都對,何況李遠哲專長是分子動力學,但他不是經濟學者、環保專家,不能只講個人理想。










包括台成清交等國內55個化工科系教授佔一半成員的台灣化學工程學會,正式聲明力挺國光石化等新世代石化產業,化工學會理事長陳顯彰更強調,沒有化工,就沒有鴻海、台積電等電子業、面板業,台灣就沒有經濟發展,因此化工專業學者願意挑戰李遠哲進行理性辯論。


李敖兒子:台灣學生不是我的對手

九月初的北京,大學陸續開學,一如往常,學生騎著腳踏車穿梭的畫面;夾雜在人來人往的腳踏車陣裡,多了一個引起兩岸共同關注的臉孔:知名作家李敖的兒子李勘。







他是今年北大的新鮮人。






他為什麼來念北大?他如何考上北大?不僅在台灣引起討論,李勘在北大校園的活動,身旁也多了一雙雙好奇的眼光;除了是因為他的父親在中國的高知名度,也是因為他代表的是台灣第一批直接憑學測成績免試申請中國一流大學的學生。






以往,想擠進北大、清華等名校,必須參加港澳直考,特別準備跟台灣不同的中國教材應考,難度頗高也無法反映真正實力。但今年開始,你只要高中畢業,參與台灣的學測,憑著頂標的學測成績,就能選填中國一百二十三所大學。






李勘騎著腳踏車在北大校園中,對於未來北大校園新生活充滿希望,他說:「台灣學生太混了,我不把他們當對手,這裡才有最優秀、最認真的學生!」接著談北大,李勘說,這裡還有世界一流的教師,有來自美國耶魯大學的講師要講一門「一八七○之後的世界歷史」,還有專門的俄國老師教俄國文學課。






決定報考北大經濟系的時候,攸關中國學歷承認的《陸生三法》還在等立法院審查,李勘為何敢放棄台大讀北大?他說:「北大就是北大,哪需要台灣來承認!」他看中了中國新一代的競爭力,期待能跟他們一較高下,更期待能在世界一流的學校中學習。






這是兩岸六十多年來的第一次!除了李勘,還有四十多位台生參加這次的免試申請中國一流名校。台灣高中生的選擇變多了,但要擠進中國一流院校的窄門,並不輕鬆,最基本的條件是,要在台灣考贏八八%的考生,以今年的成績,就是學測必須到達六十級分。






這些台生同時出現在中國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的校園,和一群從中國九百多萬名考生中脫穎而出的新生,站在同一個起跑線上。






一流的學校、一流的人才、一流的出路,這些想像空間和中國日益強大的現實,成為這些學生興起提早卡位的念頭,甚至連家長也不例外。一位本身就從事教育工作的大學教授,甚至想「陷害」自己的孩子去上海讀書,他的想法很簡單:「不管你喜歡它(大陸)、討厭它(大陸),你都一定要認識它!」



【 延伸閱讀 】



■ 兩岸大學搶人才 家長:笨蛋才選台 大





■中國這樣想》陳文 茜:釣 魚台是台灣的,所以釣 魚台是中國的





■凡那 比颱 風/李鴻 源:緊急!高屏溪有上千個土 石 流警戒區





■現代丐幫》統領3千人拾荒 堆起營收60億垃圾王國 





■看不見的5%/你不相信的事,發生機率不斷提高





※精彩全文,詳見《商業周刊網站》。

星期六, 9月 18, 2010

配多一點股票少發一點現金是為了成長???為什麼人家也是配很多現金..盈餘成長也不輸電子股....


面板新星OLED 日廠積極搶進發展大尺寸機種

被視為新一代面板的潛力軍OLED,因畫質優於液晶面板,且具有低耗電的特性而被稱為夢幻面板,卻因壽命短且不易生產大尺寸產品,而遲遲未有更大的發展。不過,近來旭哨子、SONY、住友化學等廠商仍積極研發相關技術,而台系廠包括友達(2409-TW)、奇美電(3481-TW)主要是朝小尺寸,如手機應用等領域發展。專業研究機構Display Search看好,大尺寸OLED電視可能於2014年出現。




旭硝子目前已研發出鍍在OLED玻璃基板的新材料,可使OLED例子壽命延長至目前15倍以上,讓目前壽命僅2-3年的OLED面板,耐用年現可以延長和液晶面板相同。旭硝子計畫於明年開始量產,2020年營收將挑戰50億日圓目標。



SONY於2007年推出全球首台11吋的OLED面板電視後,目前針對控制OLED面板發光的電晶體研發出使用氧化物半導體的技術,特點是可用和液晶面板相同的製程來生產,有助於生產30吋以上的面板。



而住友化學持續進行塗佈法製程的高分子PLED研發,並於2007年收購高分子PLED技術領先同業的英國創投企業,該公司與Panasonic合作,計畫於今年生產40吋以上的大尺寸試驗機,並於2012、2013年量產。



在台系廠商部分,過去OLED剛起步時,市場前景看好,許多廠商紛紛投入研發生產OLED產品。只不過在LCD面板大軍壓境下,許多廠商陸續退守。友達也將從2011年開始量產OLED顯示器,不過生產的主要標的是瞄準手機、可攜式產品等小尺寸裝置應用的OLED面板。



而奇美電由於先前統寶光電在低溫多晶矽(LTPS)面板發展已久,加上奇美電本身的奇晶光電也在OLED多所著墨,因此後續OLED也將成為奇美電發展重點。



專業研究機構Display Search調查指出,2009年OLED面板市場規模為8億美元,預期2014年將擴大至5倍以上,至44億美元。目前OLED的用途主要以手機為大宗,Display Search認為,大尺寸OLED電視可能要2014年才能登場。



雖然OLED面板技術在壽命、面積可望有所突破,但是由於液晶面板跌價速度以單年20%下降,若OLED面板成本削減速度無法追上液晶面板,OLED面板發展度仍有很大的限制。

累積的能量是否將要爆發????

星期四, 9月 16, 2010

劵誰放得...可稱之股神

三大科學園區負債千億 永遠還不完

科學園區創造了台灣的經濟奇蹟,竹科、中科、南科三大科學園區,去年營業額高達1兆5千8百多億元,國科會剛公布今年上半年度的營業額,達新台幣1兆521億餘元,年增66%。就業人口達20多萬人,撐起台灣經濟一片天。




然而,這張亮麗成績單的背後,卻有一個大黑洞:高達1千2百億元的負債。



為什麼科學園區多數的廠商賺錢,老闆、股東荷包滿滿,而科學園區卻會賠錢?



為支應園區的開發、建設,政府設立了「科學園區作業基金」,以舉債的方式,籌措土地開發所需的經費,等到廠商進駐後,再由廠商按月繳交管理費、租金來償債。



該作業基金最大的支出是土地開發費用,主要收入來源即管理費、租金。由於初期的開發費用龐大,因此,基金一開始是高額負債,隨著廠商進駐、正式營運,開始繳交租金、管理費用,負債自然會慢慢下降。



但奇怪的是,作業基金成立將近30年,負債不但未減,反而從民國89年的負債2百多億元,一路增加到去年底,變成負債高達1千242億餘元,10年來暴增4.5倍。



根本原因,就是一句話:蓋太多科學園區,超過市場需求,導致開發成本太高,卻無法回收,而且,未來這筆負債仍將不停滾雪球般增加。



假設1千2百多億元負債不再擴大,三大科學園區未來每年盈餘估計均為10億元。那這筆負債,需要124年才能償還完畢。



造成作業基金債台高築的元兇有二:一、園區開發太快,導致中科、南科的土地、廠房出租率太低,二、租金太便宜。



中科、南科出租情況不佳,可見廠商建廠的需求並不強烈,但可笑的是,放著這些規畫好的園區不用,各縣市政府反而繼續規畫科技園區,大肆徵收土地,像苗栗縣後龍科技園區就是其一。



當供過於求,出租不理想,為了攬客租金就無法提高,甚至還要降價以求,導致負債更雪上加霜。



台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副教授廖本全說,租金過低,是標準的「劫貧濟富」,政府用遠低於市場行情的公告現值向農民徵收農地,開發之後,再以超低的租金租給廠商,造成作業基金入不敷出,負債累累,最後虧的是納稅人的錢。



一位科學園區官員私下表示,這樣下去,這筆負債將「永遠還不完」。結果呢?就是「全民埋單」。

星期日, 9月 12, 2010

中研院長翁啟惠:台灣經濟 穩定下滑

【聯合晚報╱記者王彩鸝/台北報導】 2010.09.11 02:15 pm








中研院院長翁啟惠。

記者鄭超文/攝影



中央研究院院長翁啓惠上午在一場演說中表示,台灣經濟發展50年來呈現「穩定下滑」,台灣有17種產品產值是世界第一,大多是電子類,這是台灣的驕傲,但值得省思的是,為何沒帶來持續的經濟成長?必須找出原因將來才有再成長的空間。





產業隱憂



非常單元化集中在電子業







翁啓惠上午出席前瞻社、工商建研會及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舉辦的「強化前瞻體系,提升台灣競爭力─智庫與決策」,他以「突破台灣現狀」為題演講指出,台灣產業非常單元化且集中在電子相關產業,商業模式也以精密代工為主,這是不是我們永續發展的商業模式需要思考。



他表示,台灣面臨的挑戰包括如何催生六大新興產業、如何開發能源及生技科技並加以產業化,如何提升服務業的附加價值,如何建立新的商業模式以提升現有產業的價值,如何配合國家未來發展培育人才?





人才隱憂



台灣的教育做得還是不夠







翁啓惠對人才的培育也有意見。他表示,台灣進入知識經濟時代後,需要什麼樣的環境、人力、法規來配合,應要通盤思考。他認為,學校教育的課程及研究內容,要因應未來的挑戰而有所調整,但「台灣教育做得還是不夠」。



他指出,學校人才的養成沒有配合產業及國家發展的需求,以致造成人才的供應與產業需求有落差; 此外,「科技發展和學術研究也是各走各的」,對國家發展會有相當困難。





學術隱憂



未用對地方會帶來大災難







翁啓惠說,國家要永續發展必須要有前瞻規畫,政府在建立決策的過程中,「學術界應扮演重要的角色」。但他也提醒學術單位想要幫政府做決策時,研究人員在追求學術自由過程中,要隨時想到社會責任,並警告說,學術研究成果若未用在適當地方會帶來很大災難。例如,生物科技的發展可以帶來發展,也可帶來毀滅,這是一體的兩面。



他並提醒,「在不確定狀況下做決策,是很危險的。」很多情況下,是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或想法,來遊說政治人物或政府去採納和推動政策,這樣很危險。



台灣經濟發展新的利基在哪裡?翁啓惠建議,可從基礎研究慢慢發展到初級的臨床研究,可創造出新的商業模式。他舉例說,健康產業的市場高達六兆美元,已從疾病治療發展為預防醫療及個人醫療,台灣應從研發角度來建立新的產業。



【2010/09/11 聯合晚報】@ http://udn.com/

根離台灣 訂單再多也沒有用


更新日期:2010/09/12 04:11


〔記者王孟倫/台北報導〕針對中研院院長翁啟惠指出,國內經濟五十年來「穩定下滑」,代工為主的電子業無法創造持續性的經濟成長;對此,學者認為,由於台灣企業生產基地大舉外移,即使訂單再多,也難以貢獻國內經濟成長。





產業持續西進 ECFA後更嚴重





對於當前台灣經濟發展問題,台教會社經組召集人林健次表示,現在最大問題,是企業不願意留在台灣,不願意在國內進行技術升級,而將工廠遷移至中國或其他地方,一方面,就業機會沒有留在台灣,長期下來,我國經濟發展當然會陷入停滯。





對於我國產業發展集中在電子業且以代工為主,林健次指出,相較於代工,若能創立自有品牌、研發創新,對台灣當然更好;不過,他強調,這還算是「次要問題」,重點是在於「價值在哪裡創造」,因為無論以自有品牌或是代工,若不能留在國內,對台灣來說,根本就沒有實際幫助。





「當前經濟發展困境,是產業大舉外移的後遺症。」林健次說,這幾年,雖然GDP維持一定成長,但受薪階級的薪資停滯不前、民間消費低落與失業率居高不下,所以,讓國人難以感受經濟有所成長。





台灣智庫董事吳榮義表示,台灣的科技產業具有國際領導地位,這也是我們一直引以為傲的,不過,我國產業結構卻不斷以三角貿易模式發展,也就是台灣接單、中國生產與出口歐美市場,因此,無法讓台灣經濟動能持續且成長。





吳榮義並認為,兩岸簽署ECFA後,我國經濟結構發展失衡問題,只會更加嚴重,並勢必加速台灣經濟邊陲化。




台灣產業隱憂 翁啟惠:該思考應否集中在電子業


中央研究院院長翁啓惠11日在一場演說中表示,台灣有17項產品的產值是世界第一,這是台灣的驕傲,但為何沒有帶來持續的經濟成長?他指出,台灣產業集中在電子業,模式也以精密代工為主,必須思考這種模式未來是否應該繼續發展下去。






前瞻社、工商建研會及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11日舉辦「強化前瞻體系,提升台灣競爭力」論壇,翁啓惠以「突破台灣現狀」為題演講指出,台灣經濟發展50年以來,呈現「穩定下滑」的走勢。





翁啟惠表示,台灣的產業非常集中在電子相關產業,商業模式以精密代工為主,而台灣有17項產品的產值是世界第一,這是台灣的驕傲,但是,為何沒有因此帶來持續的經濟成長?這是值得省思的地方,必須思考這是不是未來永續發展的產業模式。





同時,教育及科學研究也必須隨著產業發展策略而有所調整。翁啟惠指出,國家要永續發展,必須有前瞻規畫,例如在教育方面,學校培育人才應與產業發展作通盤的思考,才不會造成人力資源與產業需求的落差;而學術研究也應與科技發展接軌。





由於前中研院院長李遠哲大力反對國光石化案,翁啟惠在被問及有關對國光石化投資案的態度時,雖然沒有明確表示贊同或反對,但他也強調,如果長期不重視環境議題,社會將會付出代價,他建議政府多傾聽各界聲音,多作溝通,對於可能會造成環境汙染的產業,應透過技術升級等方式改善,但如果技術尚未成熟,就必須審慎評估。

星期五, 9月 10, 2010

只出不入 台灣大失血

更新日期:2010/09/10 04:11


記者陳永吉/特稿





日前中國商務部長陳德銘說,中國企業要到台灣投資,還要再等一等,但對照台灣資金不斷蜂擁到中國投資,兩相比較,實在是相當諷刺。





根據經濟部投審會統計從去年到今年七月為止,中資一共匯進台灣投資的金額為一.○八億美元,約新台幣三十四億元,不過同一時間,台灣匯往中國的金額將近兩千億元,是整整六十倍之多,相較之下,中資來台的金額就有如鼻屎這麼大。





偏偏馬政府還不斷鼓吹中國商機可觀,拚命修法讓所有產業可以赴中國投資,其實就算可以開花結果,也只是這些公司的股東受惠,而持股最多的大股東,才是獲得最可觀利益的一群人。





經建會主委劉憶如說,台灣出口好也只是相關公司及其股東受惠,經濟成長的果實一般民眾享受不到;就像上市櫃公司投資中國獲利,錢留在當地繼續投資,雖然帳上有利益可讓股東分享,但是當初匯出去的錢只是造福中國的就業、內需,錢沒有匯回來增加投資,就算公司賺得再多,跟一般民眾根本毫無瓜葛。





現在更離譜的是,證交所及櫃買推動台商回台上市櫃,有些根本就是上市櫃公司轉投資的中國子公司,現在要切割回來上市,等於當初匯錢出去成立的公司,又要再回來撈錢,募到的錢再到中國投資,台灣投資人等於被剝兩層皮,未來資金失血的情況將更加嚴重,而台灣資金也將更集中投資於中國,怎麼不令人擔憂?





最近台商、中資紛紛回來發行TDR(台灣存託憑證)募資,一年多來資金失血四百多億元,現在還有一堆中資排隊等著要來撈錢,這又是另一個資金失血的管道,如果馬政府沒有辦法讓這些資金失衡的狀況改善,就不要再吹噓ECFA簽訂後,廠商在台灣投資的情況會增加,否則也只是另一張空頭支票而已!

星期二, 9月 07, 2010

人才爭奪戰開打!人對了,企業就成功了一半

人才爭奪戰可說是攸關一家企業前途發展的持久大戰。想為公司贏得10年後的人才競爭優勢,企業可得及早開始做準備。」




文∣謝佳宇



隨著景氣的復甦,一場場激烈的人才爭奪戰正在市場上打得火熱。許多面臨人才斷層的企業,都以「挖角」作為建立菁英團隊的最佳捷徑。然而以高薪利誘挖角而來的人才,卻可能有著忠誠度不高、無法快速適應組織文化的風險,因此,「如何留住人才」也成了企業在搶人大戰中,不得不面對的嚴肅課題。



早在13年前,麥肯錫顧問公司(McKinsey & Company)出版的《人才爭奪戰》(The War for Talent)一書就指出,全球企業在未來20年內將面臨菁英人才短缺的嚴苛問題,為了找到最優秀且對的人才,企業間勢必要掀起一場場「搶人」與「留住人才」的殊死戰。為了打贏這場人才爭奪戰,企業必須訂定一套發掘、考核與培訓的人才管理制度。



根據麥肯錫的分析,不少有著高績效的標竿企業在人才管理策略上,皆有著許多相同的作法:首先,這些企業都深信好人才是創造公司高績效的關鍵,因此他們全力擁抱好人才,並積極建立內部人才庫(Talent Pool)。第二,標竿企業在人才招募過程中,不只「挑選」好人才,也會將組織文化與價值「傳達」給好人才,讓每一位被錄取的好人才都能認同公司的文化與價值。



第三,標竿企業除了審慎挑選人才外,也會在組織內部積極培育人才,讓具有發展潛力的員工能夠接受不同挑戰,豐富工作歷練。最後,人才管理沒有所謂的「一視同仁」,標竿企業都會依據員工的表現與潛力,進行「差異化管理」,否則一律齊頭式平等的管理方式,只會埋沒了好人才的實力。



如何找到對的人才:徵選過程絕不馬虎,層層關卡不能少



美國知名的人力資源諮詢公司翰威特(Hewitt Associates)每年都會公佈「亞洲地區最佳雇主」的調查結果,位於上海的波特曼麗緻卡爾頓酒店(Portman Ritz-Carlton)總是這個獎項的常勝軍。波特曼麗思卡爾頓酒店之所以能成為亞洲最佳的工作地點,除了公司在經營上一向以員工為本、將員工視為最寶貴的資產之外,更重要的是他們透過最嚴格的招募程序,以挑選最優秀的人才。



麗緻卡爾頓酒店深信,事先找到最優秀的服務人員,遠比事後花大錢培訓一般員工來得省事許多。因此,想成為該公司的員工,至少得通過六個關卡。麗緻卡爾頓酒店亞太區副總裁狄高志(Mark De Cocinis)指出,應徵者首先得經過人力資源部門的初步篩選,接著再進行所謂的「QSP」測驗(Quality Select Process,品質選拔程序),以瞭解應試者的學習能力、是否具有熱誠的服務精神、處理突發事件的靈活性、和顧客、同僚與主管的溝通能力、工作安排與適應能力等。



接下來還要經過小主管、部門主管、人資主管與總經理的個別面試。有趣的是,他們還會找來麗緻卡爾頓酒店中表現最傑出的第一線員工,以他們平日在第一線服務的經歷,來幫助主管篩選一流的人才。



企業千萬別因為怕麻煩而簡化人才招募程序!一流企業總是願意花費極大的功夫與時間來挑選人才,並且依據職務的不同,不厭其煩地進行一連串有關行為與工作技巧的測試。




如何留住優秀人才:金錢誘因外,成就感與願景等無形獎勵不可少



在全球各大企業的人才爭奪戰,台灣獨創的台式分紅配股制度,曾為國內科技業吸納了國內外眾多優秀人才,但在股票分紅的誘因背後,不少老闆卻得憂慮員工的低忠誠度,以及「股票族」說走就走的後果。在企業的激勵制度中,「金錢」不該只是唯一的要素,如何滿足員工的成就感、讓員工感受公司未來的發展前景極佳,甚至賦予個人升遷機會、創造對公司的認同感等無形獎勵,都可望達到比金錢獎勵更持久的效果。



麥肯錫曾經做過一個調查,他們針對上千名的中、高階經理人進行訪問,要瞭解他們決定投效、並且繼續留在一家公司的關鍵因素為何?大家的答案可說是五花八門,有人說是公司管理制度完善、工作有趣且具挑戰性、或是擁有發展與升遷的機會。還有些人是因為認同公司的企業文化,以及友善的工作環境;當然也有不少人是看中公司的績效獎金制度,但「金錢」因素卻不是最關鍵的因素。



畢竟,現在已有愈來愈多在意「自我實現」的員工認為,滿足成就感與強調未來發展願景的企業文化,遠比股票、金錢等實質利益,更能吸引他們的目光。



儘管有八成以上的企業總是宣稱人才是公司最重要的資產,但對於一家企業來說,人力資源工作,卻時常遠不如行銷、研發與財務等部門擁有創造力。對於公務繁忙的執行長來說,人才管理更時常淪為他們施政優先順序中的倒數位置。



《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曾經指出,執行長的首要任務,應該是擔任「人資長」,為公司挖掘最好的人才,如此一來,才能在人才爭奪戰中勝出。下回,當你的公司要在企業搶人大戰中覓得「千里馬」前,每位企業主都應該先問問自己,「為什麼市場上的頂尖人才願意在你的公司工作呢?你是千里馬眼中的伯樂嗎?」